標籤:歷史建築

2023-10-12

鹿港街鎮原有四方土地公廟,分居鹿港街廓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福德祠為「北土地公廟」,也是碩果僅存,原貌保存最完整的土地公廟,餘三位土地公不是淪為其他廟的陪祀神祇(東、西土地公廟),即重建全新的廟宇(南土地公廟)。

2023-10-12

田沃村五靈公廟位於連江縣莒光鄉西莒田沃村,原是一處陳姓居民民宅,因其家中所奉祀的神明「五靈公」在地方十分靈驗,助人無數,村人主動聚資為其「擺暝」,屋主也願意開放給全村甚至外地人膜拜祭祀,久而演變成類似公廟性質的神明廳。

2023-10-12

高雄代天宮創建於民國40年,其建廟緣由,溯自昭和5年(1930),前台南縣北門鄉蚵寮村民移居哈瑪星,自故鄉「保安宮」迎請清水祖師金身蒞境護佑,由旅高鄉親輪流奉祀,以為精神寄託。

2023-10-12

「鎮南聖神宮」位於嘉義市東區共和路118號,興建於1777年(清乾隆42年) ,當時廟名為「鎮南宮」,主祀五府千歲。1832年(清道光12年)進士黃驤雲獻匾「福惠斯民」。1854年(清咸豐4年)首事田文增、韋珪生募款重修,並獻匾「鎮南古廟」。文昌閣則為1793年(清乾隆58年)知縣單瑞龍用築城樓之殘材所建。

2023-10-12

金包里慈護宮相傳創建於清嘉慶十四(1809)年,最早由先賢黃士進捐獻廟地,地方士紳募款興築而成。金包里地區媽祖廟舊址位於現廟附近之停車場地區上,所供奉媽祖為現今慈護宮內所供奉之「大媽」。

2023-10-12

關於碧雲禪寺緣起,根據碧雲禪寺眾法師口述,蕭世源整理的《碧雲禪寺》廟誌中的記載,由於當地觀世音菩薩顯靈的傳說,於是當地信眾蔡陣、陳水、陳祿等人發起,並由信眾陳仁鑫邀請當時臺南超峰寺的住持義敏老和尚到本地看風水,爾後在大正年間,信眾們發起募捐,佛寺以俗稱「竹篙厝」的建築方式興建,材質主要是竹材和木材,並在隔年完工。

2023-10-12

漢人最早入墾南庄鄉的紀錄為清嘉慶十年(1805年)至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間,黃祈英等人,先後移入南庄鄉,娶番女撫生番,津本將南庄地方鑿壠開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黃祈英等人建「烏龍莊」(今南庄鄉田美村烏蛇嘴至獅山村龍門口一帶)。

2023-10-12

民國55年糶糴村村民劉財禎先生(已往生),對於該伯公維護及奉獻十分熱心,於是發起募款改建,在村民及地方人士贊助下,完成粮碑福德正神現況除了福德亭以外的其他組合元素,包含主體碑位碑石及龜背護牆、化胎、水泥欄杆及後方階梯看台等等。與現況化胎型粮碑福德正神之前,伯公形式為「河石伯公」即「石頭伯公」,僅有一塊自然大卵石形式而已,立於原有大榕樹下,並無現況主體碑位、化胎、水泥欄杆、廟宇等等構件。此為六堆地區原型地伯公演進過程。

2023-10-12

長慶廟舊名為「古亭庄福德爺」廟,土地公(福德爺)為漢人農業社會最普遍奉祀之神祉,廟址位處古亭庄村落南側交通要道旁,本廟宇不僅見證早期漢人墾拓古亭地區的歷史,亦是地方共同信仰的無形文化。

2023-10-12

廟宇歷史久遠,傳承年代與創建過程完整清晰,為已故著名大木匠師葉根壯之作品,為其少數尚存之木構與RC混構的廟宇建築,見證了澎湖清末至日治時期廟宇建築的變遷歷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