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吳明生

吳明生是一位習京劇藝術的老師,後來轉行習京胡,並拜梅派京胡大師學藝,展現出優秀的京胡演奏技藝,保留了少數堅持使用絲弦的拉胡琴琴師之一,呈現了梅派京胡的古風音色和唱腔,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藝術價值。他的傳統表演藝術知識和技藝得到充分體現,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款的要求。

泰雅族口簧琴-江明清

江明清是泰雅族人,民國79年從神學院畢業成為一個牧師,也是一位厲害的口簧琴師父。他將全世界的口簧琴做了完整的比較,發現只有臺灣可以做到6到8簧。江明清寫了許多有關口簧琴的著作及音樂創作,並舉辦許多展覽,成為臺灣口簧琴的重要推手。

魯凱族歌謠-彭水光

魯凱族傳統歌謠唱頌隨其儀式性場域域與抒情之目的而有多種形式,其中最為著稱之一為部落公共軍事或祭典集會中圍舞場合之男性誇耀勇猛鬥志之勇士舞,以及相關男性領唱或獨唱之表現確屬明顯者,在此男性歌謠部放表現亦屬到地,顯現魯凱族傳統歷史重要或具代表性之文化意義。

北管戲曲-林口樂林園

林口樂林園是一個成立於日昭和元年(1926年)的北管子弟社團,具有悠久的歷史。林口樂林園的社員具有習北管西皮和福路兩類曲藝的技能,並且精湛地表現北管技藝特色。該團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培育在地子弟傳習北管曲藝,並持續傳承九代北管子弟,保有固定的教學和演出活動。樂林園的組織運作健全,擁有固定的曲館和財產,並且在營運方面狀況良好。此外,該社團還保存著豐富的北管文物,包括曲譜、劇本、彩旗、彩牌、樂器等,符合登錄傳統表演藝術文化資產的各項基準和條件。

歌仔戲-陳文山

陳文山先生出生於1951年,他的藝術之路始於幼時觀看戲劇,並在3歲時被戲班夫人陳玉葉收養,踏入戲班生活。在成長過程中,他跟隨武戲先生「猴仔義」學戲,並於1967年至1969年間在多個歌仔戲劇團中演出,包括內臺班和外臺劇團。他曾在高雄的「成功電臺」和「鳳鳴電臺」短暫演出,但因認為電臺歌仔戲缺乏動作而離開。最終,他加入了「紫玉燕歌劇團」,並長期在該團中演出。

歌仔戲-陳勝在

陳勝在,1954年生,是一位具有豐富歌仔戲演出經驗的演員。他的藝能專研於歌仔戲中的三花角色,這在歌仔戲表演中是一個具有特殊性的角色。他的演出受到了明華園昔日劇團演員洪進丁和父親陳明吉的啟發和指導。在演員訓練歷程中,他受到了劇場洗禮,不僅參與了歌仔戲,還與現代劇場界的大師吳靜吉、賴聲川等人有合作接觸。他的表演手法非常多樣,包括電影、默劇、電視和歌仔戲等,他強調觀眾是表演的核心,演員需要將觀眾放在心裡,並透過身體語言、情緒表現,以及節奏掌握等技巧,將角色的心境和情感傳達給觀眾。

南管音樂-清雅樂府

清雅樂府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審查基準。他們保存了傳統南管音樂的特質,具有泉州移民文化特色,並繼承了傳統的工尺譜特色,具有特殊性。南管音樂在臺灣有悠久的歷史,與地方文化發展密切相關,具有地方性意義。經過本市傳統藝術審議委員會議審議,清雅樂府被認定為符合藝術性、特殊性和地方性等三項審查基準,因此值得登錄保存。

南管音樂-合和藝苑

合和藝苑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的相關認定基準。該團體在南管音樂領域具有豐富知識,能夠正確體現南管音樂文化形式,並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他們積極傳承南管藝能,並在文化脈絡下扮演適當的角色,長期參與南管的演出、教學,並與其他南管館閣互動交流,被認定為傳統表演藝術-南管音樂保存團體。

金門傀儡戲劇團

金門的傀儡戲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它源自泉州系統,受到閩南文化影響,並在金門傳承發展。這種表演藝術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承載著民俗科儀和宗教信仰的特殊性。傀儡戲在金門區分為文戲和武戲兩大類型,用於不同類型的儀式和宗教活動,並保留了南管系統的傳統音樂。這種表演形式在金門地區具有時代和流派特色,展現了豐富的地方文化,並且在金門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

基隆聚樂社一組

北管音樂惟基隆最具代表性之傳統音樂,且為鷄籠中元祭重要之陣頭音樂,聚樂社一組為福祿派代表,成員以崁仔頂為班底,該社團持續運作且定期排練出陣,有助於北管音樂傳習。北管戲曲之傳入基隆,大約有120年之歷史。受宜蘭西福之爭波及,基隆亦分西皮、福祿兩派,以市區旭川河為界,壁壘分明,競爭甚烈。 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宜蘭傳入基隆的北管戲團,西皮派以得意堂系統為大宗,福祿派以聚樂社系統為大宗,其餘包含暖暖靈義郡(福祿派)、儒霖堂(西皮派)等,西皮、福路兩派互不相讓,時有爭端,甚至讓基隆廳長發出諭告予以警惕。當時西皮派以廟口生意人為主,福路派則以苦力為主,兩派以旭川河為分界線,彼此都抱持著「打贏告就贏」的心理,先打再說,使得械鬥愈演愈烈。 明治四十年(1907)基隆廳透過參事會議的舉行並邀請地方士紳參與,提出將兩派神像迎入媽祖宮—慶安宮供奉的建議,樂器、旗幟則全部沒收,並得到士紳的支持。 而後,在地方人士的協商與日本政府的監督下,改以「拼陣頭代替打破頭」的陣頭競賽方式,取代流血衝突。難得的是,過去的衝突走向融合的發展,如今透過祭典儀式還能看見。在「雞籠中元祭」七月十三日下午進行「迎斗燈」市街遶境過程中,可以看見得意堂與聚樂社在進入昔日的旭川河分界線時,會以交換前導位置、握手致意的方式,展現相互尊重的和諧畫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