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工藝-陳萬能

陳萬能藝師來自錫藝世家,他將傳統的錫工藝技法運用於自己的作品中,展現了錫器的多元風貌。錫工藝是中國最早的金屬工藝之一,製作過程複雜,廣泛應用於民間日常生活。在傳統社會中,錫工藝象徵著富足與安樂,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錫工藝逐漸面臨失傳的危機。陳萬能藝師以他獨特的技藝和藝術眼光,將傳統的錫工藝注入到他的作品中,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他的貢獻不僅體現在作品的藝術性,還體現在對台灣錫工藝發展的卓越貢獻。通过他的努力,錫工藝得以延續,並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揚光大。

神明紙帽-高啓舜

高啓舜生於1964年,是臺南府城頂大道的居民。起初,他專注於傳統彩繪藝術的發展,但在2003年,他轉向投入傳統紙帽的創作。他的參賽作品屢次獲得優異成績。他的作品風格多元,具有立體造型、多層次裝飾、精緻的粉線做工等特點,簡約而高貴,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他注重神明紙帽的規制與禮制,既保留傳統表現方式,又進行考證和創新改革。他將現代設計觀念融入製作工法中,使用了紙帽內襯網紗、雙紙結合,並運用CAD繪圖和雷射切割等現代技術。他的作品具有特殊性,無需師傅指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府城紙帽製作中的重要代表者。

大甲鐵壺-黃天來

「大甲鐵壺」是臺中特有的傳統工藝技術,已經成為一種專屬的工藝美術類型,並且具有地方性的意義。黃天來先生作為這一技術的保存者,他將堅硬的金屬材質運用個人獨特的藝術思維,轉化為典雅穩重的工藝創作。這些作品既具有藝術性,又具有實用性,可謂難能可貴。他以藝術性鐵壺為創作標的,這在臺灣屬於極少見的美術工藝,且其技法也具有特殊性。通过他的努力,「大甲鐵壺」這一傳統工藝得以得以延續與創新,為當地藝術傳承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夾紵漆器-廖勝文

夾紵漆器是漆工藝中的一個重要技法,具有悠久的歷史。這項技法非常複雜,無論是媒材還是技藝,都具有傳統工藝的特殊性。漆工藝在臺中市的發展與夾紵漆器的技法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保存這項技術,並且它具有地方性的意義。廖勝文是這項技術的保存者,他深入研究夾紵漆器已有二十年之久,並且在這段時間內,他的技藝一直未曾間斷。他擅長脫胎夾紵技法,充分展現了這一技藝的特色,他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通过他的努力,夾紵漆器這一傳統技術得以保存和發展。

粧佛-張瑞益

張瑞益是粧佛技藝的保存者之一,他於1963年出生於嘉義縣溪口鄉。1995年開始向師承陳祿官的王智弘藝師學習,並在業餘時間內進行學藝。之後,他又向師承自蘇文章(蘇文章師承陳祿官)的蘇國亮學習。王智弘和蘇國亮的作品特色保有陳祿官系統的早期風格,形式較為傳統保守,人物沒有太大或較多的動作與姿勢。這種傳統的粧佛技藝在張瑞益的學習中得以傳承和延續。

籐編-程精鈞

程精鈞1962年出生於嘉義縣番路鄉。1987年程精鈞在桃園工作,閱讀民生報時看到藤編工藝師張憲平的展覽作品,因而萌生想學習藤編的興趣。在記者引介下程精鈞向張憲平拜師,學藝四年後,於1992年參加全省美展評選第三名嶄露頭角。作品形狀花紋造型頗有藝術價值。採螺旋編法,輕盈堅固、實用,有其特殊性。其技法師承張憲平,承原住民工藝元素及南洋風格。

木雕-呂界元

呂界元因鏤空木雕技術佳,雕刻繪稿技巧兼具,沿續臺灣本土繪師體之風格,呈現地方特色,故為登錄為本縣木雕保存者。臺灣的木雕藝術主要隨漳、泉、閩、客等先民拓墾傳承而來,在閩南傳統的傳承脈絡下,自生活的應用出發,逐步提升木雕的藝術價值,也培養出本地特色的木作鑿花匠師、器物木雕以及神像木雕匠師。嘉義為當時漢人開臺的主要據點之一,作品以神像、廟宇為主,早期臺灣各地的廟宇興建,都可以看到嘉義木雕師傅的身影,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地方性基準,爰以登錄為傳統藝術。

石雕-董炎山

董炎山15歲時正逢東山大廟碧軒寺整建,開始拜黃志華老師傅學習寺廟石雕初胚工作,技法日漸成熟陸續擔任「晟手」(精細雕刻)及石雕的首席「頭手」(繪稿設計、粗胚)工作,28歲開始自行創業並自行研創「層次景深石雕法」,承包臺南縣許多寺廟石雕工程,代表作為新營濟安宮、佳里應元宮。 其間,參加臺南市無間雕塑會,跟隨董日福老師學習素描。奠定廟宇石雕設計能力,目前仍存有多間廟宇設計稿。 後來因為臺灣石雕業景氣不佳,1987年毅然前往中國發展,並在當地傳授徒弟石雕技藝,然後以「台灣接單,中國製作」的模式,將寺廟所需的石雕作品銷回台灣,2000年因故結束中國事業,回台專門從事石雕創作。

玉石雕刻-陳培澤

陳培澤藝師秉持玉雕「隨物賦形」、「契會自然」的工藝法則,廣泛以各種玉、石為素材,舉凡蟲魚鳥獸、神佛人物、花卉瓜果、器皿禮器,均能以傳統的表現方式,並能融入現代藝術思潮,亦著力於本土與原住民題材之研究挖掘。其作品受到博物館收藏,具有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華夏文明中治玉工藝源遠流長,在歷史上各文明的工藝品類中,治玉工藝技藝高操,獨樹一幟,且形成華夏文明中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系。台灣當代玉石工藝自民國50年代開始發展,60、70年代達至巔峰,之後走向沒落。現今擁有傳統玉石雕琢技能的藝師已逐漸凋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