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興打鐵街

早期載送農具的牛車與載送商旅客的人力拉車都穿梭於街道間,是埔里商業活躍的年代。金合源打鐵店老闆彭進富說,打鐵街不只造就農業與林木業的鐵工具產業,還帶動附近其他產業發展,例如天一、能高、高樂、華國、綠都、南天等戲院都是當時興起的電影娛樂業,甚至存德旅社等旅宿業林立,讓南興街周遭形成商圈,繁華夜生活的景象空前。可惜1970年開始,埔里代工產業沒落,讓歌舞昇平的夜繁華蕭條,1999年再歷經921地震,逐漸褪去過往帶動埔里繁榮的風華。如今的義二路還保有巴洛克式的洋房,異國風味相當濃厚,雖然有些建物斑駁老舊,但仍不失迷人的歷史風采。老街上充滿著日本、美國、義大利、中華等各國料理餐廳,設置「假日行人徒步區」,腳底下踩的是有古早味的地磚。

草屯和平老街

草屯和平老街位於台灣南投縣草屯鎮,是一條充滿古早味的老街道。這裡保存了許多日治時期的建築,並且有許多傳統的台灣小吃和特色商品店鋪。遊客可以在這裡品嚐到各種傳統美食,同時也可以購買到手工藝品和紀念品。
如今的義二路還保有巴洛克式的洋房,異國風味相當濃厚,雖然有些建物斑駁老舊,但仍不失迷人的歷史風采。老街上充滿著日本、美國、義大利、中華等各國料理餐廳,設置「假日行人徒步區」,腳底下踩的是有古早味的地磚。

雲林縣土庫老街

土庫老街有著許多濃濃的懷舊風情,裡頭可參觀的景點與美食數不勝數,非常適合當土庫一日遊的行程,其中順天宮、第一市場、庄役場、故事館又是許多遊客前來拜訪的聖地。延平老街是西螺早期商業區,除了迷人的自然風光之外,目前仍遺留下不少保存完善的建築物,例如金玉成鐘樓、螺陽齒科,還有之前為「捷發乾記茶莊」,目前已成為西螺旅遊「問路店」的老街文物館(螺陽文教基金會)。懷舊建築、熱情純樸的人文風情、還有各式在地美味小吃及西螺名產伴手禮專賣店,充滿質樸的悠活小鎮…蘊藏不盡的文化精髓都藏在這一幢幢的街屋裡。

雲林縣北港老街

雲林北港鎮的中山路從清朝時期以來,一直是雲林人重要的生活重心,不僅是北港最早的老街,也是北港地區的發展中心。這裡的建築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店鋪,像是蔘藥行、診所等,另一種是與寺廟參拜相關的建築,例如北港著名的朝天宮,主要供奉媽祖的朝天宮也是雲林北港人的信仰重心,媽祖神祇的香火鼎盛也連帶的帶動了老街的經濟發展與週遭的商業型態。
延平老街是西螺早期商業區,除了迷人的自然風光之外,目前仍遺留下不少保存完善的建築物,例如金玉成鐘樓、螺陽齒科,還有之前為「捷發乾記茶莊」,目前已成為西螺旅遊「問路店」的老街文物館(螺陽文教基金會)。懷舊建築、熱情純樸的人文風情、還有各式在地美味小吃及西螺名產伴手禮專賣店,充滿質樸的悠活小鎮…蘊藏不盡的文化精髓都藏在這一幢幢的街屋裡。

雲林縣延平老街

雲林縣西螺鎮延平老街商圈,為發揚推廣西螺米食和醬油產業,共同打造「米醬小鎮」為西螺意象,特產「西螺米」、「西螺醬油」及米製相關產品都相當知名,每年舉辦西螺米醬小鎮生活節。

延平老街是西螺早期商業區,除了迷人的自然風光之外,目前仍遺留下不少保存完善的建築物,例如金玉成鐘樓、螺陽齒科,還有之前為「捷發乾記茶莊」,目前已成為西螺旅遊「問路店」的老街文物館(螺陽文教基金會)。懷舊建築、熱情純樸的人文風情、還有各式在地美味小吃及西螺名產伴手禮專賣店,充滿質樸的悠活小鎮…蘊藏不盡的文化精髓都藏在這一幢幢的街屋裡。

雲林縣太平老街

斗六本為富庶繁華之地,自清光緒19年(1893),雲林縣城自竹山雲林坪搬遷至斗六為始,此地便在政治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隔年完成的雲林縣采訪冊也說,當時斗六城內住有一萬居民。可惜日治初期為鎮壓斗六地方反叛勢力的雲林大屠殺,還有明治41年(1908)的斗六大地震,都讓斗六元氣大傷。還好斗六依舊是斗六郡治,並且又有火車站的加持,昭和2年(1927)日本開始市街改正,建立出一條容許汽車行走,並且帶有騎樓的街道,這條街道就是今天的太平路。

埔里南村義民祠

埔里南村義民祠位於埔里鎮南村里南村路8-1號。創建於清光緒5年(1879),由客家移民自新竹縣新埔鎮枋寮褒忠義民廟分香建廟於此地,距今約有143年歷史。清光緒14年(1888)、日治昭和5年(1930)及民國90年(2001)均曾經重修,但祠貌仍維持清代閩式建築風格,正身建築古色古香,屋架構照、屋面、柱樑保有傳統工法及材質,具有地區性特色。

鹿港北方福德祠

鹿港街鎮原有四方土地公廟,分居鹿港街廓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福德祠為「北土地公廟」,也是碩果僅存,原貌保存最完整的土地公廟,餘三位土地公不是淪為其他廟的陪祀神祇(東、西土地公廟),即重建全新的廟宇(南土地公廟)。

二水碧雲禪寺

關於碧雲禪寺緣起,根據碧雲禪寺眾法師口述,蕭世源整理的《碧雲禪寺》廟誌中的記載,由於當地觀世音菩薩顯靈的傳說,於是當地信眾蔡陣、陳水、陳祿等人發起,並由信眾陳仁鑫邀請當時臺南超峰寺的住持義敏老和尚到本地看風水,爾後在大正年間,信眾們發起募捐,佛寺以俗稱「竹篙厝」的建築方式興建,材質主要是竹材和木材,並在隔年完工。

南庄田美永和宮

漢人最早入墾南庄鄉的紀錄為清嘉慶十年(1805年)至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間,黃祈英等人,先後移入南庄鄉,娶番女撫生番,津本將南庄地方鑿壠開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黃祈英等人建「烏龍莊」(今南庄鄉田美村烏蛇嘴至獅山村龍門口一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