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邑鸞堂扶鸞著書儀典

扶鸞著書是傳統社會勸善教化重要儀典;唯鳳山地區扶鸞著書醮之舉行非常慎重且具特殊性。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與文化之特色」。 保存傳統祭儀程序包括請旨、接詔、繳書、送書灰;保有完整扶鸞著書之儀典,其表現、實踐仍遵循文獻所述之傳統。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白杞寮迎觀音請媽祖

白杞寮玉山岩為竹崎地方五村十三庄信仰中心,主祀觀音佛祖;本項民俗自清領末期延續至今,至少百餘年歷史,遶境目的為讓觀音佛祖巡視十三庄轄區,同時迎請六大媽祖廟與半天巖紫雲寺觀音佛祖一同遶境;本項民俗至今保持爐主制度,遶境範圍全程21公里,包含山區與平地,路線豐富,形成鐵牛車拖行神轎等特殊風貌,於109年6月4日登錄嘉義縣民俗。

彰化新港十八庄送大爐

福安宮位於彰化縣伸港鄉,主祀湄州三媽,也被稱為「新埔媽」、「新港媽」、或是「伸港媽」。宮廟後方的大排水溝原為清代的新港,主要是與廈門、福州商人貿易之用,也是移民們出入的港口。廟旁的福安路為伸港地區昭早開墾的市集「新港街」。開墾艱辛、篳路藍縷,種種危險性與不確定性,常需藉助鬼神力量來撫慰心靈,遂將原鄉的媽祖信仰帶來臺灣。原先媽祖奉祀在民家,後來信徒集資於新港街上蓋一聖母廟,到了日治末期由三媽扶乩指示新港派出所後方為廟地,也就是現在伸港福安宮的位置。

小琉球水仙宮欽點五毒大神陣

小琉球水仙宮欽點五毒大神陣,是琉球鄉重要民俗活動,自1952年成立,主要因應3 年一科的小琉球迎王平安祭典,陣型由刑具爺領 軍,後有武差爺及五毒大神【代表五方及五行,分別是代表東方的綠大神、代表西方的白大神、代表南方的紅大神、代表北方的黑大神及代表中尊的黃大神】,臉譜、服裝各具特色,演出者出陣時要打臉,與台灣其他陣型不同。

蘆洲國姓醮

嘉慶十四年(1809年),海盜蔡牽入侵淡水,騷擾北臺。蘆洲勇士、壯丁前往支援征戰,協助淡水泉州人,未料鄰近的漳州人引兵犯境,又引發了漳泉械鬥,蘆洲父老遂求助國姓爺庇佑,才得以化解危機。蘆洲地區居民感念國姓爺,自道光十七年(1837年)開始三年一醮祭祀,初以國姓爺畫像為祭拜對象,於田仔尾李宅等地祭祀;同治元年(1862年)湧蓮寺建立,大正八年(1919年)地方人士倡議於湧蓮寺後殿興建懋德宮,主祀國姓爺,從此由湧蓮寺統籌辦理此一地方重大醮典。因為這一起偶然的歷史事件,開啟了蘆洲居民一百八十多年來對國姓爺三年一醮的建醮祭祀,從清末蘆洲即曾舉行國姓醮,並形成傳統。

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

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遶境)起因於清領末期的瘟疫,為消弭傳染病而有王醮之啟動,藉由迎送代天巡狩以祈求香境平安;其後,結合廟宇重修建而而舉行「慶成祈安王醮」,皆以五朝為期,形成南關線「慶成式五朝王醮」之醮型特色。三大廟舉行王醮期程,時間皆間隔12年(或以上),其中關廟山西宮最為穩定,戰後固定12年於「戌」年舉行;有稽可查者,詳為:歸仁仁壽宮—1909、1961、1977、1995、2015,保西代天府—1925、1969、1981、1999、2017,關廟山西宮—1913、1958、1970、1982、1994、2006、2018。2015年至2018年的4年間,三大廟接續辦理「慶成五朝王醮」,密集的連動舉行,備受關注,區域型的信仰文化多方顯現,而有了較佳的能見度。

保西代天府王醮暨遶境

保西代天府又稱大人廟,主祀朱、池、李三府千歲,為古昔「保西里」之境主廟,下轄5里「八保庄」,為南關線三大廟之一,與關廟山西宮、歸仁仁壽宮自古即有交陪關係,其中一廟建醮,另兩大境主廟必連動支援,建構出南關線之信仰圈與生命共同體意義。大人廟之首科王醮始於1925年,為不定期舉辦,迄今六科,已有近百年歷史。

西港玉勅慶安宮王府行儀

「王府行儀」為儒家儀禮與道教祭祀科儀的融合,「王府」為王爺代天巡狩期間辦公之「行臺」,極為神聖與神秘,相應此空間布置而生的各項儀禮及排場,即為「王府行儀」,反映了傳統儒生的禮制及對王爺的敬畏,是臺灣王爺信仰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西港慶安宮王府行儀,約始於十九世紀中葉,為西港刈香三大主軸之一,掌握了香醮期間各式儀程之進展與節奏,包括香陣之領旨進出、道士團之覲朝、神尊之參禮等,在西港刈香中地位重要,傳承迄今,皆由香境內儒生主導,內容仍能與清代《醮事簿》大致對應,為臺灣王府行儀中保存最完整者。

安平鎮城隍廟公普

安平城隍廟創設於清乾隆年間,為安平四大公廟之一,每年七月的城隍廟公普皆由各角頭廟輪流擔任主普,俟公普完畢,其餘角頭廟始進行私普,當地自古即有「城隍廟無普,無人敢普」之俗諺,民俗傳承迄今,至少已一百多年,安平由原先之六角頭增為十角頭,各角頭廟輪流擔任城隍廟公普的模式仍持續而未中斷,普度前之放水燈、山燈、走赦馬、牽水車藏 等儀式內涵豐富,深具在地脈絡。

溪頂寮保安宮火王科醮

每逢火王科醮,溪頂寮全境參與,庄民以此為傲,遶境時參與友宮高達36間,規模浩大,反映出民間之主動性、自主性。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科醮期間,包括敦請四草大眾廟鎮海大元帥任先鋒、台江十六寮參與遶境、鹽水溪畔送火王等,皆能反映台江十六寮之歷史淵源、地理特性等,具鮮明地域性。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文獻可考之火王科,最早可追溯至1923年,迄今已近百年,多項儀式如請先鋒、虎爺帶路、宋江圍陣、火王科遶境等,皆維持傳統,傳承不輟。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登錄基準「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