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推廣客家山歌

桃園市中壢區

客家山歌-賴碧霞

客家山歌-賴碧霞

桃園市中壢區

一生推廣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賴碧霞

2023-11-02

賴碧霞女士是台灣客家山歌的代表性人物,她的才華和努力為客家山歌的傳承和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她的唱腔婉轉細膩,擅長各類型的客家山歌演唱,深受觀眾喜愛。在台灣歷史上,她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和重要地位。根據桃園縣傳統表演藝術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的審議,賴碧霞女士符合「傳統表演藝術民俗及有關文化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所稱之藝術性、特殊性及地方性的要求。因此,她的登錄具有充分的理由。

台灣的客家山歌傳承可以追溯至明清時期,當時漢人開始移民到台灣並帶來了客家山歌的傳統。最初,山歌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在山野間流傳,主要是一些喜好歌唱的人在自娛自樂中演唱。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在清中葉之後,台灣北部的客家人在桃竹苗三地形成部落,客家山歌逐漸成為當地主流的表演藝術,傳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台灣的客家山歌在音樂部分可以區分為「老時」和「新時」兩個詞彙。在音樂的內涵方面,「老時山歌」的節奏自由,保留了原始客家歌謠的特點。在藝人的表演和實踐過程中,「老時山歌」逐漸演變為「山歌子」,而「平板」則不是從「山歌子」演變而來,它的源流甚至比「山歌子」還早。最初,採茶的藝人演唱的「老時山歌」逐漸過渡成為「新時採茶」,也被稱為「老腔平板」。最後,「老腔平板」演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新時平板」,即現代客家山歌的主要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老山歌」是客家山歌的傳統形式,但根據學者的研究,「平板」和「山歌子」實際上源於客家戲曲的流行,是戲曲中的唱腔。而賴碧霞女士則以民歌的方式演唱,不僅傳承了傳統山歌,還將客家戲曲中各種腔調融入其中,成為民歌表演的一部分,展現了豐富的藝術內涵。

相關文章

2023-11-03

梁玉水能夠熟知並正確體現泰雅口簧琴這一具代表性的生活樂器。他的知識、技藝和文化表現形式能夠充分體現泰雅常民音樂的價值和特色。泰雅口簧琴是一種特殊的樂器,其吹奏技能面臨著失傳的危機。梁玉水具備了這種瀕臨失傳技能,他的存在和傳承工作對於保護這一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陳家北管八音團在傳統技藝或藝能方面表現特別優秀,擁有領先地位。他們的演奏水平優異,並且能夠詮釋各種風格的曲目,展現出卓越的音樂才華。

2023-11-06

馬蘭複音歌謠,也被學界稱為「對位式複音歌唱」,是阿美族獨特的歌唱形式。這種歌唱技法自1922年日治時期起就受到學者的關注,並在臺灣光復後得到推廣。在這個歌唱風格中,至少需要兩位或兩位以上的成年族人,其中一位男性擔任領唱,唱一段開頭的部分,然後由其他歌者接唱。通常,女性負責高音部分,而其他人則在一般音域內演唱。每位歌者都要善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發揮技巧來改變旋律和即興填詞。在主唱者的音域中穿梭,使歌曲在過程中變化豐富,但結束時又能合為一體。這種特殊的歌唱技法在臺灣原住民中是少見的,因此享有天籟之音的美譽。

2023-11-13

依山傍溪的Makotaay港口部落,因其地理位置之優勢,自古以來就是鄰近異族或聚落覬覦的夢土。傳說遭逢天災、人禍、榖物欠收之際,部落的祭司家族cilangasan氏族要出草,將以罹難者之魂,為部落守護靈,祈求風調雨順、民生安定。因此在Makotaay港口部落豐年祭阿美族語稱「ilisin」為「祭祀」之意。傳統游耕年代,部落族人燒山,將農作物集體耕種在山坡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