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彈戲資深藝人

宜蘭縣冬山鄉

北管戲曲-李阿質

北管戲曲-李阿質

宜蘭縣冬山鄉

亂彈戲資深藝人

北管戲曲-李阿質

2023-11-02

李阿質是漢陽北管劇團的資深演員,他在9歲時就加入了戲班,經歷了多個亂彈劇團,包括「新美園」、「宜蘭英」和「東福陞」等,並且在北管戲曲領域經營已經超過70年。他的演技非常精湛,唱腔細緻優美,擁有極強的記憶力,是宜蘭本地具代表性的亂彈戲演員。

李阿質自合整戲班時就開始投入傳藝教學工作,並且持續教導多個戲曲研習班和團體,包括蘭陽劇團、本縣戲曲研習班、羅東福蘭社和漢陽北管劇團等,已有40多年的傳承經驗。即使年歲漸長,體力逐漸有所不支,他仍然堅持定期傳承教學,培育國家傳習藝生。

李阿質是北管戲曲領域的見證者,他參與了日治時期游丙丁等多位亂彈戲藝人的演出和經營,並積極參與後期戲劇傳承。他曾獲得多個戲劇比賽的獎項,包括76年全省地方戲劇比賽和82年臺灣區地方戲曲比賽的「最佳旦角」獎。他的成就不僅是個人的榮譽,也是對於本地北管戲曲繁華脈絡的見證,因此他是北管戲曲傳承保存最適當的人選。李阿質的優秀表現和不懈努力使他成為傳統表演藝術的重要代表,值得被登錄認定。


北管戲曲是台灣民間極為活絡且普遍的戲曲,傳入台灣的時間因為缺乏記載,難以判定,根據邱坤良教授在《野台高歌》(1980年)書中推斷,約在乾隆、嘉慶年間隨移民陸續登陸。其內容繁雜,並非單指一項劇種,幾乎在1912年以前引進台灣本島而被保存,除閩南語系及客家語系以外的戲曲,全被涵括在北管範疇內,又依傳台先後,而有古路的福祿與新路的西皮。 「北管」是台灣特有的稱呼,和「南管」是相對稱的名稱,二者除在表演型式、樂器曲調等方面均異外,最直接區別莫過於出在語言上,絲竹婉約的南管使用「閩南土腔」;鑼鼓喧天的北管則使用「變質京音」(或喚官話)。 北管究係何時傳入宜蘭?根據文獻記載,約莫於清道光年間自彰化引進,一時間豐沛的戲曲音樂促使年輕子弟趨之若騖,於是學習者日眾,子弟館亦紛紛成立。至咸豐年間,傳有蘇普、簡文登分以西皮、福祿不同曲風設立曲館;另一說法稱簡文登分兩組授徒,一傳西皮,一習福祿,其徒遂分兩派傳藝下去。姑且不論真相如何,日後北管史上著名的械鬥事件,確實是因分了派別而埋下衝突的因子。 但究竟這兩大系統在蘭陽地區有何不同?實際上使用的樂器、奉祀的神明及曲牌、劇目上均有所差異。基本辨識法,福祿社團稱「社」,專用殼仔絃擔任頭手絃,與台灣其他地區的「雙教」子弟班及亂彈戲班一樣供奉西秦王爺;西皮社團則稱「堂」、「軒」,以吊規仔為頭手絃,並與歌仔戲、四平戲班同樣奉祀田都元帥。 清同治年間,宜蘭之西皮與福祿分派拼陣,夾雜地方政治角力,終致械鬥流血場面。當時,西皮派以溪北舉人黃禶緒為首;福祿派以溪南墾首陳輝煌為首。對峙局面除延燒至光緒年間,並還擴展至基隆、台北、花蓮等地。 光緒21年因清日甲午戰爭失敗,台灣自此進入日治時期。這時的北管音樂在異族統治下,武力對抗稍減,取而代之是排場的炫耀較勁,如行頭的增添與力求裝飾華麗、成立西樂部奏演西洋音樂、禮聘戲先生教授粉墨登台的北管子弟戲等。如此風光的場面,在日治末隨著「禁鼓樂令」的實施與中日戰況的日益激烈,亦不得不暫時劃下了休止符。 1945年二戰後,北管社團又如雨後春筍般復甦。1970年間,社會轉型,娛樂型態轉變,北管因老成凋謝又缺乏新血輪參與,而走入灰暗期。1980年間,女子紛紛投入與本土意識抬頭,對北管界之振興燃起希望。但好景不常,依據1997年「宜蘭縣傳統藝術資源調查報告」資料顯示,蘭陽地區雖有八十餘團子弟軒社活動,但均瀕臨傳承延續窘境,今日,更因時代變遷使傳統戲曲失去原有的空間,包括職業戲班,能搬演亂彈戲人才已寥寥可數,藝人凋零、後繼無人,北管戲曲的存在與發展產生了嚴重危機。是故以積極作為輔助優良北管劇團傳承推廣,確實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相關文章

2023-11-13

依據大仙寺沿革,西元1701年,參徹禪師由福建鼓山親奉觀音佛祖(民間對觀音菩薩的稱呼)神尊渡海來台,到處遊歷,後於今日臺南白河區仙草埔結廬供奉,誦經勸化附近善信。西元1747年,參徹禪師之徒弟鶴齡禪師走訪地方紳耆,盼出錢出力創設佛殿,乃建大仙寺。西元1796年,鶴齡禪師之徒弟應祥禪師在枕頭山南腰覓得一靈穴,並自大仙寺分迎觀音佛祖來此供奉,此為碧雲寺之開基。西元1808年,應祥禪師於枕頭山腰鳩工庇材,建立寺宇大殿,此即為現今之碧雲寺。但根據耆老口述,放鴿笭活動於日治時期便已經廣泛流行,甚至到日治末期戰爭開始日本人禁止放鴿笭,因笭聲似空襲警報。 過去掛粉鳥笭流傳地區大抵分布於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曾文溪流域下游平原聚落,而隨著時代變遷,僅存八掌溪、急水溪之間下游聚落,也就是嘉義縣義竹鄉、臺南市學甲區、鹽水區、新營區保留此項風俗。

2023-11-07

麻豆鎮「紀安宮」,創立於西元1700年,主祀東晉淝水之戰謝安,至今已逾三百多年。「麻豆紀安宮金獅陣」與本縣已登錄縣定傳統藝術「西港廣慈宮金獅陣」互為獅母與獅子,為西港香入廟時,能同時進入西港慶安宮王府參拜的兩隻獅。「麻豆紀安宮金獅陣」源於烏竹林廣慈宮現任主委謝顯森之曾祖父謝燕(俗稱燕師),約至西元1881年前後延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其獅頭之製作仍沿用舊習,以泥土製成模型,再用牛皮紙、報紙及紗布一層一層包裹,修飾完成裱糊後,藉由日光照射整個模型成堅硬狀態,再用竹子固定後,用藤條片作為綁線,最後加以粉飾、彩繪、安裝鏡片以及鬃鬚,即完成紅獅頭。

2023-11-03

本縣鹿港鎮為台灣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南管音樂重鎮「鹿港遏雲齋南管樂團」除了為台灣地區南管音樂團體中少數兼納絃館與品館傳統之重要團體外,本身亦為鹿港地區目前仍活絡之三大南管曲館之一, 加上仍有館先生駐館傳習,有一定活動力進行傳承推廣,館中保留珍貴手抄本等文物,殊為可貴,符合傳統藝術登錄基準,值得登錄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 聚英社在本縣南音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當地南管音樂的代表性團體。這支樂團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展現了當地南音文化的獨特魅力。因其對於傳統南管音樂的貢獻,鹿港聚英社南管樂團被譽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得以延續並傳承南管音樂的精髓。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