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之活化石

宜蘭縣宜蘭市

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宜蘭縣宜蘭市

歌仔戲之活化石

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2023-11-02

「壯三新涼樂團」作為宜蘭縣內唯一從事老歌仔薪傳的民間團體,一直以來致力於保存和傳承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們的演出不僅具有高度藝術價值,更是對當地傳統歌仔戲的生動演繹,使得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得以繼續繁榮。

根據「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壯三新涼樂團」的本地歌仔戲在宜蘭縣被認定具有保存、研究價值,因此經過審查登錄,成為本縣傳統藝術的一部分。這項登錄不僅是對「壯三新涼樂團」的肯定,也是對宜蘭縣歌仔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承諾,使得這門古老藝術能夠在當代得以延續,繼而流傳下去,為後人提供了珍貴的文化資產。

歌仔戲的形成是由福建漳州的民間歌謠–「歌仔」,流傳到蘭陽平原結合「車鼓小戲」的身段發展而成。「歌仔」原本為說唱藝術,自明代以降流傳於漳州地區。「車鼓戲」則屬於歌舞小戲,民間俗稱「車鼓弄」,亦盛行於福建民間,隨著移民的播遷,「歌仔」音樂曲調與車鼓小戲也傳入台灣。當時泉州移民聚集的台南、鹿港、艋舺等地區,是流行以泉州土腔演唱的「南管」,而在宜蘭地區,則多屬漳州移民,因此漳州民間所流傳的歌仔就在宜蘭結合車鼓小戲形成所謂的「本地歌仔」。 本地歌仔最初只有作場清唱形式,而後加上腳色扮演和身段動作,形成只具有戲劇雛型的歌舞小戲,後來本地歌仔又融合台灣各種表演藝術的精華,逐漸發展成完整的歌仔戲。 本地歌仔是歌仔戲的雛型,以「落地掃」型態演出,屬於歌舞小戲演出形式,從落地掃演出型態可以瞭解歌仔戲最原始的樣貌,藉以追溯歌仔戲的演變過程。 本地歌仔目前僅存於蘭陽平原,但「本地歌仔」子弟聚集在公園內「滾歌仔」的景象已不復見。2006年兩位薪傳獎得主陳旺欉及林爐香藝師相繼過世,本地歌仔傳承前景堪憂。

相關文章

2023-10-13

澎湖地區的傳統蒙面習俗為適應澎湖特殊天候條件而形成的,澎湖地區特有的傳統衣飾。地處亞熱帶的澎湖群島,夏天有驕陽如炙,冬天有鹹風肆虐,婦女長年在潮間帶捕魚及在田野裡耕作,臉、眼、髮、膚很容易受到鹹風烈日的傷害,因此出門勞動時皆習慣以毛巾以及約3台尺見方的布巾將整個頭臉包裹起來(只露出眼睛),以防被灼傷。因蒙面者多為女性,故有「蒙面女郎」的別稱,但亦有極少部分的男性作蒙面裝束。近年來因為社會型態轉變,年輕一輩多不再從事農漁生產,以致蒙面的習俗已逐漸式微,但澎湖傳統蒙面的包覆法仍具相當的特色。

2023-11-13

「羅漢門迎佛祖」,此項民俗活動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每年均擇期於觀音佛祖聖誕前幾日舉行,目前由內門紫竹寺(101-103年)及南海紫竹寺(104-106年)輪流辦理(連續各辦三年)。百年來觀音佛祖遶境路線遍及內門各庄頭,且信徒皆以徒步遶境及全程扛轎走山路,來表達對於觀音佛祖信仰的誠意,而自民國100年開始,遶境路線更擴及至旗山天后宮。

2023-11-13

平埔族曾是台灣大地的主人,「吉貝耍」(ka2 puah4 suah4 ;木棉花之意)的夜祭,可以讓我們再度識大地主人的真實生活。 被認為是西拉雅系蕭壠社現存最大族群的「吉貝耍」,位在東山區東河里,迄今每年農曆九月四日夜晚,仍依傳統舉行「阿立母夜祭」,並於初五中午時分舉行「哮海」,儀式神秘、罕見,與大內區頭社夜祭,同列為台南市境兩大坪埔祭典。過去掛粉鳥笭流傳地區大抵分布於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曾文溪流域下游平原聚落,而隨著時代變遷,僅存八掌溪、急水溪之間下游聚落,也就是嘉義縣義竹鄉、臺南市學甲區、鹽水區、新營區保留此項風俗。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