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之活化石

宜蘭縣宜蘭市

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宜蘭縣宜蘭市

歌仔戲之活化石

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2023-11-02

「壯三新涼樂團」作為宜蘭縣內唯一從事老歌仔薪傳的民間團體,一直以來致力於保存和傳承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們的演出不僅具有高度藝術價值,更是對當地傳統歌仔戲的生動演繹,使得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得以繼續繁榮。

根據「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規定,「壯三新涼樂團」的本地歌仔戲在宜蘭縣被認定具有保存、研究價值,因此經過審查登錄,成為本縣傳統藝術的一部分。這項登錄不僅是對「壯三新涼樂團」的肯定,也是對宜蘭縣歌仔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承諾,使得這門古老藝術能夠在當代得以延續,繼而流傳下去,為後人提供了珍貴的文化資產。

歌仔戲的形成是由福建漳州的民間歌謠–「歌仔」,流傳到蘭陽平原結合「車鼓小戲」的身段發展而成。「歌仔」原本為說唱藝術,自明代以降流傳於漳州地區。「車鼓戲」則屬於歌舞小戲,民間俗稱「車鼓弄」,亦盛行於福建民間,隨著移民的播遷,「歌仔」音樂曲調與車鼓小戲也傳入台灣。當時泉州移民聚集的台南、鹿港、艋舺等地區,是流行以泉州土腔演唱的「南管」,而在宜蘭地區,則多屬漳州移民,因此漳州民間所流傳的歌仔就在宜蘭結合車鼓小戲形成所謂的「本地歌仔」。 本地歌仔最初只有作場清唱形式,而後加上腳色扮演和身段動作,形成只具有戲劇雛型的歌舞小戲,後來本地歌仔又融合台灣各種表演藝術的精華,逐漸發展成完整的歌仔戲。 本地歌仔是歌仔戲的雛型,以「落地掃」型態演出,屬於歌舞小戲演出形式,從落地掃演出型態可以瞭解歌仔戲最原始的樣貌,藉以追溯歌仔戲的演變過程。 本地歌仔目前僅存於蘭陽平原,但「本地歌仔」子弟聚集在公園內「滾歌仔」的景象已不復見。2006年兩位薪傳獎得主陳旺欉及林爐香藝師相繼過世,本地歌仔傳承前景堪憂。

相關文章

2023-11-07

彭繡靜藝師是亂彈戲曲領域的傑出藝人,她具備精湛的技藝,並長期從事亂彈戲曲的表演。在台灣各地的民間子弟社團和學校社團中,她積極傳承亂彈戲曲的藝術,展現出她具有傳承這項文化遺產的意願和能力。考慮到亂彈戲曲正面臨失傳的危機,應該予以登錄保存和維護,以保護這項珍貴的台灣傳統藝術。

2023-11-14

美濃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為六堆地區敬字風俗組織化之始,廣善堂鸞生為延續傳統文化命脈,於大正9年(1920)成立「聖蹟會」,推動送字紙灰祭典,延續當地清代字紙會傳承之敬字惜文精神,保留焚燒字紙、恭送聖蹟習俗,具傳統性。為傳承百年以上傳統,具古昔特色,傳承延續年月長,內涵亦因地方特色發展,廣善堂融合儒、釋、道的鸞堂教儀與「送聖蹟」習俗相結合,敬送字灰時有誦經團唱誦佛經,並舉行放生活動,具有地方特色及民間自主性,與北客龍潭地區送聖蹟習俗顯有不同,亦可見其地方性。

2023-11-02

保存者家學淵源,承其父兄志業,憑藉精湛之京劇胡琴技藝,為兩岸多位京劇名家操琴,實為兩岸少有之京胡表演人才,且具豐富京劇新編戲之編曲、編腔經驗,其藝術價值與成就久經肯定。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第一目,具藝術性。 二、特殊性:保存者具備深厚傳統京劇戲曲音樂、琴藝基礎,能融合兩岸京劇戲曲音樂之特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