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音樂家

臺北市大同區

北管-朱清松

北管-朱清松

臺北市大同區

北管音樂家

北管-朱清松

2023-11-02

朱清松是北管音樂領域的重要人物,他在北管音樂工作中已有60多年的豐富經驗,深受藝界肯定,具有卓越的藝術價值。他的唱腔在偶戲與亂彈(子弟戲)中獨具一格,嗓音高亢特殊,樂器技法優異,展現出他在北管音樂領域的獨特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的相關標準,具有特殊性。

朱清松出身於臺北地區的北管子弟,他參與偶戲後場,同時與共樂軒合作,成為臺北市大同區地方活動的重要主力。他的活動不僅在藝術上有所貢獻,還在地方性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有地方性特色。因此,朱清松的藝術成就既具有藝術性,又具有特殊性和地方性,是台灣北管音樂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北管為清朝至今在台灣閩南移民地區流傳甚廣的樂種,在乾隆、嘉慶年間,經廣東、福建傳至台灣的非閩、客語戲曲,以官話唱說者,統稱為北管。北管並非傳入時的原始名稱,而是有別於「南管」所出現的語彙。北管是個有特定音樂文化的樂種,包含了戲曲、器樂曲、歌曲之曲目及劇目等。 演出北管的團體,有職業的「亂彈班」以及業餘的「子弟團」,在日治時期全台的亂彈班曾達三十團以上,北管子弟團更曾經高達上千團,至民國七十年代,僅存下王金鳳(1917-2002)所經營的「新美園」職業亂彈班,然而王金鳳過世後,新美園北管劇團也劃下句點。子弟團雖然因為民間廟會、喪祭等需要,仍然維持相當的數量,但大多數只能演奏器樂曲而甚少學演戲,且後繼乏人,時至今日,北管戲劇面臨失傳窘境,而其藝術層面則日益淺薄。

相關文章

2023-11-13

傳說排灣族古樓社maljeveq(迎祖靈)及pusau(送祖靈)祭典的淵源,可追溯於早先的「三年祭」;性質同樣為世人、祖靈和創世神相約祭拜的祭典,時間則為三年一次。每次祭祀前十天都透過巫師占卜與祖靈相約於何日何時相會,當日以燒小米梗的煙為號,以迎祖靈降世賜福。 此祭典由古至今,從不間斷,直到某一屆,發生giring頭目兄弟於祭祀準備期間,因爭執持有最長刺球桿而怒目相向,各取刺竹竿所接尖端處,雙方互刺身亡事件,犯了禁忌,祭祀活動至此停辦,長達十五年(五次),於此停辦期間,「kuljaljau」部落便一直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經巫師占卜詢問祖靈,為何發生天災人禍,祖靈示意災厄仍源起於「祭祀停辦,未獲祖靈祝福所致」。

2023-11-02

小西園掌中劇團是園派布袋戲界的重要劇團,具有完整的編制體系,其劇碼經典,廣受觀眾喜愛。這個劇團不僅注重演出技藝的培養,還非常重視後台的表現,使得他們的整體演出具有傑出的水準。他們的表演不僅在技術上優秀,還展現了園派布袋戲的指標性特色,為該劇種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23-11-13

蘇厝長興宮主祀十二瘟王(張、余、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自古便為蘇林二庄的信仰中心。千歲爺信仰的形成由來是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蘇厝人於曾文溪畔拾得十二瘟王之王船,亦有另一說則為蘇姓祖先從原鄉攜帶而來;不管那一說法正確,瘟王信仰的落腳,刺激了之後瘟王祭的形成。長興宮的正式建廟則於1867年(清同治六年),特別的是雖主祀十二瘟王,卻沒有雕塑神像,只供奉象徵瘟王的王令,另外則陪祀開漳聖王、總趕公、田都元帥、田府元帥、雷府大將軍、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及虎爺。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