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溪石硯兩百多年歷史傳承

彰化縣二水鄉

螺溪石硯雕-董坐

螺溪石硯雕-董坐

彰化縣二水鄉

螺溪石硯兩百多年歷史傳承

螺溪石硯雕-董坐

2023-11-01

董坐是彰化縣二水鄉螺溪石硯製作的專家,他擁有超過四十年的硯雕經驗,累積了豐富的選材和塑型技能,展現了他的藝術性。他的作品在當地獨步全台,具有特殊性。董坐的硯雕技能源自家族的傳統,他的父親是著名的硯雕名家董壬申,董坐從小即開始學習硯雕技巧,並在自己的工作室中持續創作。

為了推廣製硯藝術,董坐於1992年成立了董石藝術館,這是二水鄉員集路上的第一家以展售螺溪石硯及文房四寶為主題的展館。董石藝術館不僅是一個展示硯雕藝術的場所,還提供個人工作室開班,並透過文建會、彰化縣政府進行硯雕傳承工作。他的工作室和藝術館成為當地硯雕藝術的重要場所,也反映了他對硯雕技術傳承的高度熱忱。董坐的傳統硯雕技能和對文化傳承的貢獻使他成為當地具有地方性和特殊性的傳統藝術保存者。


春秋時代已有「古硯」,唐宋大盛,歷元、明、清至民國仍興盛。「文房四寶」中的「硯」材料有磚、瓦、石、玉、陶等,但以石材為正,因為石質好的名硯,容易發墨且耐磨還可欣賞它的色澤、外形、聲音、觸感、雕飾等,因此「石硯」是硯的世界裡的主流,從古至今使用者或收藏者,皆最重視石硯。 螺溪石出自於臺灣中部的濁水溪,主要採集地為濁水溪中上游段沿岸兩側之北岸的村落,但非整條濁水溪都出產「螺溪石」。濁水溪所產的礦石種類繁多,螺溪石只是其中一種。濁水溪舊名為「螺溪」,因此稱此種石質特殊適合製硯的石頭為「螺溪石」,幸而臺灣開發較晚,開臺之初,詩文書畫風氣少,不重筆墨生產,使得臺灣「螺溪硯」隱華於泥沙中至近代但追溯清朝時期,臺灣就已出現螺溪石製硯的相關文獻,由於當時交通不便,螺溪石並未被大量採拾製作成硯。直到日治時期因與建自二水至林內鐵橋時,監督工程者無意間發現螺溪中大黑石,其質性特殊適合製作硯臺,故以螺溪石製硯的消息便就此傳開。 「螺溪石硯」受日人鼓舞曾名噪一時,臺灣戰後,政府官員大批來臺,習慣以毛筆示公文,而大陸淪陷後,大陸硯取得不易,導致螺溪石曾經一度供不應求。 民國84年(西元1995年)之後「螺溪石硯」二度打開名氣,居於地利之便,取材容易,彰化縣二水鄉民紛紛投入製硯行列,鄉裡出現了十多家硯雕工廠。但隨工商業發達,書寫用具改變,除了書畫家之外,一般民眾不再使用硯臺,硯臺不再是書寫必備,加上大陸廉價貨打擊,「螺溪石硯」再度沒落,工廠紛紛關閉。雖大多硯雕者轉做它業,但仍有少數幾家繼續堅持傳統石硯雕刻的傳承。 民國71年(西元1982年)省政府教育廳指示各縣市政府辦理「民俗技藝」研習活動,出身二水的前總統府資政謝東閔,基於愛鄉愛寶之情,在當時的政壇、藝文界積極推薦螺溪石現下。文建會、文化中心、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等政府單位也大力推展二水地區的石工藝。民國78年(西元1989年)硯雕耆老謝苗先生獲得第五屆民族藝術傳統工藝類薪傳獎,對硯雕的肯定與鼓舞,令「螺溪石硯」之名再現生機活力。

相關文章

2023-09-26

明末清初時期的臺灣以務農為主,早期的金銀器並非在臺灣打造生產,而是承襲自大陸。臺灣金銀飾品的樣式圖案與技法,多源流自大陸,常見的技法如纍絲、鏨花、搵花等,亦有福州、泉州等派別。 臺南是臺灣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廟宇香火鼎盛,自古以來因習俗與宗教所需,發展出規模龐大的金銀細工產業。

2023-11-09

夾紵漆器是漆工藝中的一個重要技法,具有悠久的歷史。這項技法非常複雜,無論是媒材還是技藝,都具有傳統工藝的特殊性。漆工藝在臺中市的發展與夾紵漆器的技法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保存這項技術,並且它具有地方性的意義。廖勝文是這項技術的保存者,他深入研究夾紵漆器已有二十年之久,並且在這段時間內,他的技藝一直未曾間斷。他擅長脫胎夾紵技法,充分展現了這一技藝的特色,他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通过他的努力,夾紵漆器這一傳統技術得以保存和發展。

2023-09-26

漆線工藝為於雕像素胚表面增加立體花紋,隨後在上漆或貼金箔的一種傳統而罕見的技術。漆線工藝,無論漆料調和、堆塑、或揉線、圖案規劃、黏貼漆線,均相當特殊,非其他類別師傅所能完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