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溪石硯兩百多年歷史傳承

彰化縣二水鄉

螺溪石硯雕-董坐

螺溪石硯雕-董坐

彰化縣二水鄉

螺溪石硯兩百多年歷史傳承

螺溪石硯雕-董坐

2023-11-01

董坐是彰化縣二水鄉螺溪石硯製作的專家,他擁有超過四十年的硯雕經驗,累積了豐富的選材和塑型技能,展現了他的藝術性。他的作品在當地獨步全台,具有特殊性。董坐的硯雕技能源自家族的傳統,他的父親是著名的硯雕名家董壬申,董坐從小即開始學習硯雕技巧,並在自己的工作室中持續創作。

為了推廣製硯藝術,董坐於1992年成立了董石藝術館,這是二水鄉員集路上的第一家以展售螺溪石硯及文房四寶為主題的展館。董石藝術館不僅是一個展示硯雕藝術的場所,還提供個人工作室開班,並透過文建會、彰化縣政府進行硯雕傳承工作。他的工作室和藝術館成為當地硯雕藝術的重要場所,也反映了他對硯雕技術傳承的高度熱忱。董坐的傳統硯雕技能和對文化傳承的貢獻使他成為當地具有地方性和特殊性的傳統藝術保存者。


春秋時代已有「古硯」,唐宋大盛,歷元、明、清至民國仍興盛。「文房四寶」中的「硯」材料有磚、瓦、石、玉、陶等,但以石材為正,因為石質好的名硯,容易發墨且耐磨還可欣賞它的色澤、外形、聲音、觸感、雕飾等,因此「石硯」是硯的世界裡的主流,從古至今使用者或收藏者,皆最重視石硯。 螺溪石出自於臺灣中部的濁水溪,主要採集地為濁水溪中上游段沿岸兩側之北岸的村落,但非整條濁水溪都出產「螺溪石」。濁水溪所產的礦石種類繁多,螺溪石只是其中一種。濁水溪舊名為「螺溪」,因此稱此種石質特殊適合製硯的石頭為「螺溪石」,幸而臺灣開發較晚,開臺之初,詩文書畫風氣少,不重筆墨生產,使得臺灣「螺溪硯」隱華於泥沙中至近代但追溯清朝時期,臺灣就已出現螺溪石製硯的相關文獻,由於當時交通不便,螺溪石並未被大量採拾製作成硯。直到日治時期因與建自二水至林內鐵橋時,監督工程者無意間發現螺溪中大黑石,其質性特殊適合製作硯臺,故以螺溪石製硯的消息便就此傳開。 「螺溪石硯」受日人鼓舞曾名噪一時,臺灣戰後,政府官員大批來臺,習慣以毛筆示公文,而大陸淪陷後,大陸硯取得不易,導致螺溪石曾經一度供不應求。 民國84年(西元1995年)之後「螺溪石硯」二度打開名氣,居於地利之便,取材容易,彰化縣二水鄉民紛紛投入製硯行列,鄉裡出現了十多家硯雕工廠。但隨工商業發達,書寫用具改變,除了書畫家之外,一般民眾不再使用硯臺,硯臺不再是書寫必備,加上大陸廉價貨打擊,「螺溪石硯」再度沒落,工廠紛紛關閉。雖大多硯雕者轉做它業,但仍有少數幾家繼續堅持傳統石硯雕刻的傳承。 民國71年(西元1982年)省政府教育廳指示各縣市政府辦理「民俗技藝」研習活動,出身二水的前總統府資政謝東閔,基於愛鄉愛寶之情,在當時的政壇、藝文界積極推薦螺溪石現下。文建會、文化中心、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等政府單位也大力推展二水地區的石工藝。民國78年(西元1989年)硯雕耆老謝苗先生獲得第五屆民族藝術傳統工藝類薪傳獎,對硯雕的肯定與鼓舞,令「螺溪石硯」之名再現生機活力。

相關文章

2023-11-10

林烈輝製鑼技藝傳承自其父林午已歷一甲子有年,技藝精湛,銅鑼之選料、製作工序、捶打、銲接、成形等均具有一定的脈絡與格式,累有經驗。瞭解保存者傳習的責任與義務,經常參與社區、學校、文化場域示範製鑼工藝推廣教育及文創活動,有傳習意願。傳承製鑼相關知識與工藝技術,對於鑼之音色、表現以及與排場、陣頭演出,民俗節慶之關係均能有所掌握,為文化脈絡下適當的保存者。

2023-11-08

「蒔繪」技法是漆工藝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包括平蒔繪、研出蒔繪、高蒔繪,以及肉合蒔繪等不同風格。蒔繪技法要求工藝者具備髹、描、堆、貼、磨、撒、蒔、推、罩等基本功,使平面畫作在光影的變化下呈現立體效果,技術非常複雜細緻。

2023-11-01

彭坤炎先生,是一位具有深厚漆器藝術造詣的藝術家。他於1972年開始涉足傳統唐木傢俱的折漆工作,但在1986年,他毅然決心擺脫傳統,創新堆漆的造型藝術。儘管他並未接受過完整的藝術教育,但他對於近代雕塑和超現實主義作品的熱愛驅使他將創作能量轉化為堆漆藝術,將堆漆從工藝品提升到純藝術品的地位。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