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西風骨一擊入魂

彰化縣線西鄉

製鼓-黃呈豐

製鼓-黃呈豐

彰化縣線西鄉

線西風骨一擊入魂

製鼓-黃呈豐

2023-11-01

黃呈豐先生是彰化縣線西鄉永安製鼓工藝社的製鼓師傅,他具有豐富的製鼓經驗和技巧。他精通製鼓的各個過程,包括選皮、削毛、鑿洞、穿麻繩、拉鼓皮、曬皮、調音、封皮、裁型、拋光、上漆等,每一道程序都展現了他的藝術性和專業技能。

黃呈豐不僅精通一般的製鼓技藝,還擁有多樣的製鼓能力。他製作的鼓包括宗教開路鼓、法鼓,以及民俗中的北館通鼓、客家八音和太鼓等各種製鼓工法,這些鼓具有特殊性,反映了他對不同類型鼓的熟悉和掌握。

在彰化縣,黃呈豐先生是僅存的少數製鼓者之一,他的存在具有地方性意義。他的努力和承傳製鼓技藝的決心使得這項傳統工藝在當地得以延續和發展。因此,他是一位非常適合被登錄為傳統製鼓技藝保存者的藝術家。

古代歷史記載中,鼓類樂器多用於軍事、儀仗、祭祀、宗教和報時。在原始時代出現「土鼓」,鼓框由陶土製成。另外有一種鼉鼓,是用鱷魚皮作膜面的鼓,而經過多年來的發展,鼓多以動物皮革作為膜面來製作,近代隨著戲曲和其他民間音樂及節日慶祝的普及,鼓類樂器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陳怡君《臺灣的鼓類樂器研究》:論及臺灣的鼓類樂器,廣義而言,泛指存在於臺灣本地,緣起於中國樂系的鼓類樂器,以及隸屬於臺灣本地原住民之屬之鼓類樂器;狹義則指臺灣漢族音樂系統所使用的鼓類樂器,係因臺灣製鼓業自大陸傳入,與大陸的製鼓業,在歷史發展淵源上具有關聯性,表演活動與演出方式彼此相關,形成相近的表演藝術風格,進而因時代變遷,發展成獨樹一格且深具臺灣在地風格與特色的鼓類樂器。從製鼓業的歷史而言,製鼓技術傳入臺灣,製鼓匠師在此定居、傳承之時,就陸續出現了製鼓商號,在臺灣的製鼓師父陸續出現之後,多以家族傳承方式,將製鼓技藝一派相承。目前有「福州派」「漳州派」兩派仍活躍於製鼓業界。

相關文章

2023-11-01

劉千韶擁有超過40年的刺繡經歷,她不僅精通辟絲捻線和各種刺繡針法,還能准確體現刺繡的知識、技藝和文化特色。她的作品風格優雅、設色典雅,展現了高度的藝術水準,並且具有本土和時代特色。不僅如此,她的刺繡作品,包括掛屏、門簾和和服腰帶,都反映了臺灣族群和地方生活的豐富內容。

2023-11-09

郭春福12歲跟隨二舅黃國祥學習打金,1973年(民國六十二年)投入神盔製作,開發「合金」神盔,1983年(民國七十二年)開發紙製神盔,2012(民國一百零一年)開發K金神盔。以金工技術製作神明帽,作品造形繁複、富層次感,典雅莊嚴,具有藝術價值。精通神帽製作各種材質(金、銀、紙),講究工、藝、色、形,技法優秀,以傳統黻紋為飾,融入個人風格,顯示其傳統技藝的特殊性。神帽製作技藝已經有50年以上經驗,傳承自灣裡黃國祥,具在地特色。

2023-11-10

沈培澤師承曾進財先生,累積木雕實做經驗超過40年,從家具平面雕刻、神桌漢式雕刻及日本欄間雕刻等能充分體現木雕多樣的技藝,特別是在於線雕、浮雕、圓雕以及創意巧雕的表現非常傑出,注重雕刻工具的整備,選材與雕刻過程嚴莲,作品的巧思與巧藝,熟知木雕之知識與技術,完美地展現傳統工藝之美。沈培澤掌握相關技術,積極參與公私立木雕藝術相關單位的傳習與展覽活動多年,長期擔任木雕指導老師有傳習能力與意願。沈培澤曾任工藝之家協會秘書長,多年參加比賽及展覽,有得獎紀錄並參與各項木藝團體和擔任木雕競賽評委員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