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西風骨一擊入魂

彰化縣線西鄉

製鼓-黃呈豐

製鼓-黃呈豐

彰化縣線西鄉

線西風骨一擊入魂

製鼓-黃呈豐

2023-11-01

黃呈豐先生是彰化縣線西鄉永安製鼓工藝社的製鼓師傅,他具有豐富的製鼓經驗和技巧。他精通製鼓的各個過程,包括選皮、削毛、鑿洞、穿麻繩、拉鼓皮、曬皮、調音、封皮、裁型、拋光、上漆等,每一道程序都展現了他的藝術性和專業技能。

黃呈豐不僅精通一般的製鼓技藝,還擁有多樣的製鼓能力。他製作的鼓包括宗教開路鼓、法鼓,以及民俗中的北館通鼓、客家八音和太鼓等各種製鼓工法,這些鼓具有特殊性,反映了他對不同類型鼓的熟悉和掌握。

在彰化縣,黃呈豐先生是僅存的少數製鼓者之一,他的存在具有地方性意義。他的努力和承傳製鼓技藝的決心使得這項傳統工藝在當地得以延續和發展。因此,他是一位非常適合被登錄為傳統製鼓技藝保存者的藝術家。

古代歷史記載中,鼓類樂器多用於軍事、儀仗、祭祀、宗教和報時。在原始時代出現「土鼓」,鼓框由陶土製成。另外有一種鼉鼓,是用鱷魚皮作膜面的鼓,而經過多年來的發展,鼓多以動物皮革作為膜面來製作,近代隨著戲曲和其他民間音樂及節日慶祝的普及,鼓類樂器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陳怡君《臺灣的鼓類樂器研究》:論及臺灣的鼓類樂器,廣義而言,泛指存在於臺灣本地,緣起於中國樂系的鼓類樂器,以及隸屬於臺灣本地原住民之屬之鼓類樂器;狹義則指臺灣漢族音樂系統所使用的鼓類樂器,係因臺灣製鼓業自大陸傳入,與大陸的製鼓業,在歷史發展淵源上具有關聯性,表演活動與演出方式彼此相關,形成相近的表演藝術風格,進而因時代變遷,發展成獨樹一格且深具臺灣在地風格與特色的鼓類樂器。從製鼓業的歷史而言,製鼓技術傳入臺灣,製鼓匠師在此定居、傳承之時,就陸續出現了製鼓商號,在臺灣的製鼓師父陸續出現之後,多以家族傳承方式,將製鼓技藝一派相承。目前有「福州派」「漳州派」兩派仍活躍於製鼓業界。

相關文章

2023-09-26

交趾陶為低溫彩釉軟陶,其淵源可追溯到漢綠釉、唐三彩、宋遼金三彩、元玻璃器及明清素三彩,主要都採低溫鉛釉為主要的燒成釉,加上燒製技術及釉藥色彩開發 。 交趾陶的「交趾」一詞由來有兩種說法,第一個說法為臺灣交趾陶的技術主要源於廣東的五嶺以南,其地古名為「交趾」,範圍包括今中國的廣東、廣西及越南境內 ;第二個說法為江戶時代日本人認為出現在中南半島,明、清時期中國廣東一帶所燒製的瓷器印泥盒,適合當作茶道中拿來點香的「香盒」,當時中南半島為「交趾支那」,於是日本人便稱之為「交趾燒」。

2023-11-10

陳志揚先生長期致力傳統錫藝製作與研發,除了改良錫器質軟、易於泛黑之缺點,並結合紅銅、青銅、黃金以及漆彩等不同材質進行設計,亦擅長茶葉錫罐、茶杯、花瓶等創新器型製作,並發揮巧思將山水嵌入錫作,作品造形典雅、做工細緻,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技藝源自家學,熟悉錫工藝技術及相關知識,具文資保存與傳習能力。自幼跟隨藝師陳萬能錫藝,具備習藝相關知識,對於錫器製作相關繁複工序均能掌握,其為家族傳承四代之技藝,傳承脈絡及在地文化脈絡皆為適當。

2023-11-08

從事木偶雕刻超過50年,作品在布袋戲界素有「潮州尪仔」之稱號,作品遍佈全省多數布袋戲團、傀儡戲團、蒐藏家,高雄皮影戲館也有蒐藏。蘇明雄是屏東縣潮州鎮的木偶雕刻保存者。他的興趣源於父親和哥哥的布袋戲活動,起初他學習布袋戲後場,逐漸對戲偶的製作產生了興趣。從15歲開始,他開始自學戲偶雕刻。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