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西風骨一擊入魂

彰化縣線西鄉

製鼓-黃呈豐

製鼓-黃呈豐

彰化縣線西鄉

線西風骨一擊入魂

製鼓-黃呈豐

2023-11-01

黃呈豐先生是彰化縣線西鄉永安製鼓工藝社的製鼓師傅,他具有豐富的製鼓經驗和技巧。他精通製鼓的各個過程,包括選皮、削毛、鑿洞、穿麻繩、拉鼓皮、曬皮、調音、封皮、裁型、拋光、上漆等,每一道程序都展現了他的藝術性和專業技能。

黃呈豐不僅精通一般的製鼓技藝,還擁有多樣的製鼓能力。他製作的鼓包括宗教開路鼓、法鼓,以及民俗中的北館通鼓、客家八音和太鼓等各種製鼓工法,這些鼓具有特殊性,反映了他對不同類型鼓的熟悉和掌握。

在彰化縣,黃呈豐先生是僅存的少數製鼓者之一,他的存在具有地方性意義。他的努力和承傳製鼓技藝的決心使得這項傳統工藝在當地得以延續和發展。因此,他是一位非常適合被登錄為傳統製鼓技藝保存者的藝術家。

古代歷史記載中,鼓類樂器多用於軍事、儀仗、祭祀、宗教和報時。在原始時代出現「土鼓」,鼓框由陶土製成。另外有一種鼉鼓,是用鱷魚皮作膜面的鼓,而經過多年來的發展,鼓多以動物皮革作為膜面來製作,近代隨著戲曲和其他民間音樂及節日慶祝的普及,鼓類樂器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陳怡君《臺灣的鼓類樂器研究》:論及臺灣的鼓類樂器,廣義而言,泛指存在於臺灣本地,緣起於中國樂系的鼓類樂器,以及隸屬於臺灣本地原住民之屬之鼓類樂器;狹義則指臺灣漢族音樂系統所使用的鼓類樂器,係因臺灣製鼓業自大陸傳入,與大陸的製鼓業,在歷史發展淵源上具有關聯性,表演活動與演出方式彼此相關,形成相近的表演藝術風格,進而因時代變遷,發展成獨樹一格且深具臺灣在地風格與特色的鼓類樂器。從製鼓業的歷史而言,製鼓技術傳入臺灣,製鼓匠師在此定居、傳承之時,就陸續出現了製鼓商號,在臺灣的製鼓師父陸續出現之後,多以家族傳承方式,將製鼓技藝一派相承。目前有「福州派」「漳州派」兩派仍活躍於製鼓業界。

相關文章

2023-11-09

黃塗山先生是竹編工藝的傳統工匠,他在這個領域已經有五十年的豐富經驗。他的竹編工藝非常精緻高雅,是眾多徒弟的師傅,對竹藝的傳承和創新树立了典範。傳統工藝通常不容易大量生產,而且製作過程非常耗時,因此這種技能有失傳的危險。黃塗山先生的竹編工藝不僅展現了他的多元技能,還反映了古昔常民的生活型態。他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個人技藝,還對台灣的竹工藝文化和產業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023-11-10

李清榮匠師習藝融合了金門、臺南、臺北等地糊紙傳統技術,優良技藝成為匠師仿效風格特色。李清榮匠師因應民間社會就建醮、法事、喪葬、歲時等需求進行糊紙製作,其中特別是大士爺等神像人物像的風格及技法最具特色。李清榮匠師的糊紙製作,不僅作工精細同時講求立體感,透過豐富的紙材運用及人物肢體角度的裝置,發展成為具備獨特個人特徵的糊紙風格。

2023-11-01

林瑤農,擅長傳統坩堝窯爐的「徒手吹製」與「徒手熱塑」技法,具備窯爐製造設計、原料配置、後段加工等專業知識。師承自上海玻璃師傅及玻璃藝師蔡松平老師,融合傳統與西方技藝,創作作品展現個人風格,彰顯傳統技藝與創作思維的結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