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繩線中穿梭

彰化縣鹿港鎮

中國結-施寶容

中國結-施寶容

彰化縣鹿港鎮

在繩線中穿梭

中國結-施寶容

2023-11-01

施寶容女士是一位中國結藝術的傳承者與創作者。她在20歲時榮獲「台灣省藝文獎」,展現出對於傳統編結的深厚技巧與藝術修養。她的作品不僅形狀多樣,具有對稱、立體、繁雜等特色,充分展現編者的技術和藝術性。在平面的繩結線條變化中,她創作出富有層次感的作品,題材多樣,生活化,並且運用廣泛的珠寶材料,如珍珠、玉石、水晶、琉璃等,使得作品更加豐富多元,具有特殊性和個人特色。她將珠寶設計的概念融入其中,結合東西方結藝技法,創造出各種變化結法,呈現出經緯交疊和色彩搭配的美感。

施寶容女士的熱愛與對於中國結的深入研究始於她20歲時閱讀《漢聲雜誌》,書中介紹了中國結的編法,引發了她的興趣。她從看書自學,並進一步深入學習中國結的基本結打法。在職場工作之餘,她不斷學習和探索,並且利用空檔進修,提升自己的中國結專業技術。婚後,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編結技巧,她還參加了大葉大學藝術學分班,研究中國結與珠寶設計的結合,補強自己的專業學理與理論基礎,並且將所學傳承下去。

中國結,又稱絡子,是一門古老的工藝藝術。它起源於原始人為了穿系、網紮獵物而產生的原始繩編,後來演變為各種裝飾品。古代的人們運用巧手將繩線盤成如意、繡球、雙喜等民間傳統圖案,這些編結技藝展現了古人的智慧和敬業精神。

施寶容女士的熱忱和堅持使得中國結藝術得以傳承和發揚。她的作品不僅豐富多樣,還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工藝之美,為中國結這門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的努力與貢獻,值得被保存和傳承,成為台灣藝術文化的一部分。

相關文章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琉璃珠qata保存者雷賜(Umas Zingrur,巫瑪斯•金路兒)於1946年5 月1日出生於屏東縣內埔鄉。1971年雷賜遇到南下尋覓古董的收藏家張木養。閒聊間張木養鼓勵雷賜研發琉璃珠技藝,在沒有礦物學理知識及經驗之下,雷賜遍訪全省求教,5年後於1976年時發展出42顆琉璃珠的燒製技術。雷賜所發明的現代琉璃珠製法是取自玻璃工藝。步驟為先將玻璃棒軟化,將軟化的玻璃捲附於耐熱棒上,趁熱在磨石上滾動成形,再依所欲形塑花紋將細玻璃絲勾勒成琉璃珠,最後再將成形的琉璃珠放入沙中冷卻30至40分鐘 。雷賜最著名的代表作為1976年時研發出的彩玻琉璃珠,作品色彩亮麗鮮豔。此外,他於1996年研發出的晶土琉璃珠,作品古樸而顯得珍貴,最後則是水玉琉璃珠,其技術則不公開,只願接受族人委託訂製,以作為婚禮中的聘禮。

2023-11-10

陳敦仁出身傳統彩繪世家,為中部具特色之傳統工藝陳穎派之後人,熟練穎川堂彩繪製作流程,深諳傳統彩繪之各項技藝工序與表現形式。可獨立從地仗層施作至完工,彩繪風格清雅、疏朗,具藝術價值。積極承接寺廟彩繪和重髹工作,參與彰化元清觀、慶安宮、孔廟、魏成美公堂、賴氏宗祠、南臺中城隍廟等傳統建築彩繪施作,具傳習能力與意願,為傳統彩繪工藝之適當保存者。

2023-11-09

劉彩雲工藝師從七歲開始跟著母親學習編織藺草技藝,小學畢業後並未繼續升學而即以編織藺草工作為主業,學得一手精湛技藝,從藺草備料開始的析草、揉草、鋪草等都非常純熟細膩。 劉彩雲工藝師對於藺編技藝的教學工作亦多所著墨,多年來在山腳國小、致民國中、聯合大學工設系學生常有教學工作,甚或在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學系連續三年均有開設藺編課程,劉彩雲工藝師亦為藺編技藝教學群師資之一,所已對傳統藺草工藝存與傳承貢獻良多。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