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祖業,精湛竹編技藝五十載

苗栗縣苑裡鎮

竹籐編織-張憲平

竹籐編織-張憲平

苗栗縣苑裡鎮

繼承祖業,精湛竹編技藝五十載

竹籐編織-張憲平

2023-11-01

張憲平先生源自家族的藤、竹編織傳統工藝,自幼熟習編織技法。於民國六十二年(1971年),在沒有師承的情況下,他初次體認到竹藤編器的優雅之美。儘管當時臺灣的竹編業者幾乎全部出走,張憲平不氣餒,反而積極走訪觀摩,並購回古老編器進行研究。他堅持超越前人的信念,投入竹藤編織手藝的領域。經過多年不斷修改和調整機器,他成功地克服了竹工藝發展的瓶頸,使竹片能夠細窄定寬,微薄剖篾,倒角整篾等委由機器操作。在這段時間裡,他長期培育熟練編作人員,並致力於提升竹編作品的價值。

為了提升竹編作品的價值,張憲平於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開始深入研究生漆髹塗技法。他四處請教觀摩,並反覆實驗,耗費大量時間在無數次失敗中取得經驗。最終,他成功創造出獨有的竹編器生漆髹塗技術,使細竹編藝作品得到最佳保護,延長了其保存時間,並使作品展現更優雅的外觀。他的竹籐編織作品充滿濃厚的人文氣息,不僅跳脫了民藝品的實用層面,更成為國內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的藝術品。這份堅持和創新,讓他的作品更加永恆,彰顯了傳統藝術的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10

陳志昇先生擅長從傳統典故中找尋創作靈感,代表作品包括官將首、八仙、鍾馗、神茶、鬱壘、達摩等塑形人物,作品造形生動、做工細緻,具備錫工藝相關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錫工藝技藝源自家族傳承已四代,熟知生活器皿、祭祀禮器,且擅長複合媒材運用,為傳統錫藝開創新領域,亦通過文化部重要結業藝生考核,具傳習之能力與意願。陳志昇先生為重要傳統工藝-錫工藝保存者陳萬能之子,傳承系譜及在地文化,脈絡適當。

2023-11-01

纏花,是一門結合剪紙、編織和刺繡的傳統工藝技術,在台灣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雖然官方史料中對其起源並無詳細記載,但根據部分地方志、民俗研究和耆老口述,推斷出台灣最早在清代已經有纏花工藝的存在。這種技藝被視為一般的民間工藝,具有地域性特色。 台灣地區主要由漳州、泉州移民組成,他們將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帶入台灣,其中包括了纏花這種傳統手工藝。在廈門地區,纏花工藝至今仍然存在。早期,台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一種副業,並在婚嫁場合中使用,後來逐漸普及至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

2023-11-08

朱周貴春是大甲區的藺草編技藝保存者,他擅長立體化編法和揀花法,並且具有數十年的草編經驗。在藺草編這個傳統技藝中,以「龍鳳蓆」最具代表性,它採用鏤空方式構成龍和鳳的紋飾,編織時需要非常細心且巧妙地計算位置,難度極高,具有極高的藝術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