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漆藝術獨創匠心,藝術深情感動世界

新竹市東區

漆藝-彭坤炎

漆藝-彭坤炎

新竹市東區

堆漆藝術獨創匠心,藝術深情感動世界

漆藝-彭坤炎

2023-11-01

彭坤炎先生,是一位具有深厚漆器藝術造詣的藝術家。他於1972年開始涉足傳統唐木傢俱的折漆工作,但在1986年,他毅然決心擺脫傳統,創新堆漆的造型藝術。儘管他並未接受過完整的藝術教育,但他對於近代雕塑和超現實主義作品的熱愛驅使他將創作能量轉化為堆漆藝術,將堆漆從工藝品提升到純藝術品的地位。

在彭坤炎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結構和型態的極致簡化,捨棄了一切依附物體和日常器皿的束縛。他在毫無憑藉的狀態下,掌握了天然漆與空氣接觸後的質變,每天僅進行一公分的進度,耗時長達六個月方能完成一件作品。這種堆漆造型藝術獨具特色,引起了國際藝壇和社會大眾的高度肯定。

漆器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人類使用過的木胎朱漆碗。在商周時代,漆的應用日益廣泛,涵蓋了食用、建築、養生、儀式等多個領域。漆器不僅是古代政府重視的生產事業,也是民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漆器的製作主要依賴漆樹提煉出的漆,其黏性和美麗的光澤使得漆器具有強固耐用、防水、美觀等特點。

在台灣,漆器的歷史根源深厚,日本統治時期設立的漆器工場促成了當代漆器藝術家的源源不斷。雖然漆器市場在六十年代逐漸萎縮,但藝術家們如彭坤炎以創新的視角和堅持的精神,使得漆器藝術在當代依然繁盛。

相關文章

2023-11-08

陳銘鴻是一位長期從事獅頭製作的保存者,他使用傳統的技法,通常是捏土成形,然後逐層敷以紙和布,最終製成獅頭。這種技藝要求高超的技巧,作品呈現出來的獅頭具有極高的藝術性。獅頭製作在當地大甲地區的武術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是一種傳統技藝,與當地的民俗文化相互輝映,具有濃厚的地方性特色。

2023-11-01

在過去對外交通不便,傳統自給自足的泰雅族社會當中,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一切皆須自己動手做,而在生活工藝之製作上,男女有別。織布工藝是傳統生活中婦女所必備的技能之一。而除此之外的工藝製作,幾全由男性為之。 台灣地區主要由漳州、泉州移民組成,他們將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帶入台灣,其中包括了纏花這種傳統手工藝。在廈門地區,纏花工藝至今仍然存在。早期,台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一種副業,並在婚嫁場合中使用,後來逐漸普及至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

2023-11-01

林瑤農,擅長傳統坩堝窯爐的「徒手吹製」與「徒手熱塑」技法,具備窯爐製造設計、原料配置、後段加工等專業知識。師承自上海玻璃師傅及玻璃藝師蔡松平老師,融合傳統與西方技藝,創作作品展現個人風格,彰顯傳統技藝與創作思維的結合。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