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漆藝術獨創匠心,藝術深情感動世界

新竹市東區

漆藝-彭坤炎

漆藝-彭坤炎

新竹市東區

堆漆藝術獨創匠心,藝術深情感動世界

漆藝-彭坤炎

2023-11-01

彭坤炎先生,是一位具有深厚漆器藝術造詣的藝術家。他於1972年開始涉足傳統唐木傢俱的折漆工作,但在1986年,他毅然決心擺脫傳統,創新堆漆的造型藝術。儘管他並未接受過完整的藝術教育,但他對於近代雕塑和超現實主義作品的熱愛驅使他將創作能量轉化為堆漆藝術,將堆漆從工藝品提升到純藝術品的地位。

在彭坤炎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結構和型態的極致簡化,捨棄了一切依附物體和日常器皿的束縛。他在毫無憑藉的狀態下,掌握了天然漆與空氣接觸後的質變,每天僅進行一公分的進度,耗時長達六個月方能完成一件作品。這種堆漆造型藝術獨具特色,引起了國際藝壇和社會大眾的高度肯定。

漆器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有人類使用過的木胎朱漆碗。在商周時代,漆的應用日益廣泛,涵蓋了食用、建築、養生、儀式等多個領域。漆器不僅是古代政府重視的生產事業,也是民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漆器的製作主要依賴漆樹提煉出的漆,其黏性和美麗的光澤使得漆器具有強固耐用、防水、美觀等特點。

在台灣,漆器的歷史根源深厚,日本統治時期設立的漆器工場促成了當代漆器藝術家的源源不斷。雖然漆器市場在六十年代逐漸萎縮,但藝術家們如彭坤炎以創新的視角和堅持的精神,使得漆器藝術在當代依然繁盛。

相關文章

2023-11-01

吳敦厚先生是彰化縣鹿港鎮的國寶級燈籠藝師,擅長泉州式燈籠彩繪工藝七十餘年。傳統的燈籠製作技藝通常注重於形狀與結構,而吳敦厚先生的獨特之處在於他的彩繪技法,將燈籠表面的彩繪融入書法和繪畫的元素,使得燈籠不僅具有實用性,還充滿藝術性。他的作品不僅具有豐富的民間傳統特色,還展現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對民俗藝術的熱愛。

2023-11-10

章潘三妹(賽夏名:'away a ta:in Sawan)從事賽夏族竹藤編工藝已逾50年,自幼學習父親的賽夏族竹編技法,30歲時亦師從張憲平藝師學習竹籐編,竹藤編技術紮實且優秀。章潘三妹將賽夏族歷史重要及代表性文化意義,例如「海龍女」、「雷女」、「祖靈眼」、「山紋」帶進編器,自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起多次獲獎,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曾以作品「賽夏生活印象」獲國家工藝獎二等獎,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賽夏族竹籐編工藝之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章潘三妹成立蓬萊工作坊,長期擔任苗栗縣賽夏文化藝術推展協會理事長、蓬萊村長,持續教導族人編織技法,並以傳徒多人,有些弟子亦已獨立經營工坊。章潘三妹推廣賽夏族傳統文化不遺餘力,具備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為賽夏族竹藤編的重要傳承人,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並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2023-11-09

黃福壽熟知玉雕知識及操作工具之技巧,其創作多取材自鄉間田野的花鳥草蟲,尤其精於刻劃四時花葉的莖脈肌理以及蝗蟻蜓蝶的羽翼、肢足和觸鬚等微小細節,且作品明顯跳脫傳統題材和技藝的窠臼,不僅料、工、形、紋渾然天成,其心靈手巧和場景營造亦不落俗套、自成一格。黃福壽現有傳徒,並在大專院校及工藝中心等地開授玉雕課程,傳習意願積極。黃福壽從事玉雕工藝四十餘年,初期從臺灣民間工廠式的造型加工入手,經自我進修、觀摩學習,並改良機具工具,而逐漸轉型,投身於創作,迭有表現,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