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墓公或稱為義塚公,元名為古村坡塘義民公,其成立有兩種傳說。一為據傳兩百多年前各村莊組有鄉防隊,以禦盜匪。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間,林爽文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組織臺灣天地會,起義於彰化,全臺鄉勇響應。臺北以林小文為首,擺接堡(今土城、板橋、中和地區)壯丁,盡前鬢髮應之,一時大戰於柑林碑,時有良民欲糾眾以鎮兵亂,清廷誤認為天地會黨人,良民盡皆冤死於獄,而後真相大白,清廷乃表聖諭厚殮;二為大墓公旁另有一座「義塚萬善公廟」,墓碑上刻有「難民萬善遺骸墓」字樣,碑立於嘉慶十年(1805),清明日。
碑記內容於《重修臺灣通志》記載相近,《重修臺灣通志》有關大墓公由來內容是說,大墓公是清乾隆年間,漳泉分類械鬥時,奉祀漳人的靈骨而設廟。漳泉人在臺灣的械鬥事蹟不只在擺皆堡發生,其他各地也都曾發生,作者認為是生存競爭使然。
大墓公位於埤塘山,風水形勢上為一隻狼狗趴伏地上欲咬飯糰之態,故而大墓公殮葬於此,以示義民配享眾人之祀,風水之福。 大墓公墳塋完竣後,擺接堡諸先賢為超渡蒙難孤魂,遂於每年農曆7月13日,由轄內地方共辦獻普搶孤,而後祭典由四大柱統一於中元獻普,以迄民國六十八年(1979),地方繁榮,人口日增,參加獻普者眾多,改由三市各付經費輪辦,有關爐主及四大柱首則悉由求筊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