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民間信仰的代表神祇

臺北市

請關渡媽

請關渡媽

臺北市

臺北市民間信仰的代表神祇

請關渡媽

2023-10-13

關渡媽祖在北臺灣的信仰中,佔著極為重要地位,祂能夠成為臺北市民間信仰的代表神祇,成了北臺灣各地區迎神賽會必須迎請的神明,並以輪庄、年例等方式進行,探究其形成的因素中歸納有以下三點(簡有慶《北有關渡媽──關渡媽祖的信仰及其年例的變遷》論文):

(一)關渡宮建廟的年代與臺北盆地漢人拓墾的年代相符:由於建廟的歷史在正史的記載為清康熙51年(1712年),比起康48年(1709年)臺北地區最早成立的「陳賴章」墾號僅相去三載;又提倡建廟者為當時的大雞籠通事賴科鳩集漢番民眾而建;以及鄰近聚落的開闢也與關渡宮的香燈田產有關,所以關渡媽祖的信仰與北臺灣的開發關係密切。

(二)關渡宮建廟地理交通位置之影響加重其信仰的知名度:關渡宮以其所在地干豆門的諧音所命名,先民入墾臺北盆地時,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行駛於淡水河水系的船隻,且都得先進入干豆門峽口才能到達他們的目的地。加上日據時期以前廟址位在關渡門山麓,當船隻通過干豆門時都能眺望坐鎮於關渡宮內的媽祖,因而造成了臺北盆地內外眾所皆知的媽祖信仰。

(三)關渡宮的信仰以傳說、神蹟故事為基礎向外擴散:包括關渡宮創建時期的傳說,以及關渡媽祖在北臺各地巡歷所留下來的神蹟故事,這些故事可能把發生於各個階段修廟、遷廟的事件,都集中於草創時期。再加上關渡宮舊址的地理環境(在堪輿風水學上屬於象鼻寶穴,與對岸的獅仔頭堪稱「獅象捍門」),以及關渡分潮的自然景觀,使更蒙上神祕的色彩。

北臺灣迎請關渡媽祖的習俗,大概在清代就已開始,以新北市八里龍形人士於日治明治29年(1896年)冒險搶救關渡二媽金身的行動,可證實關渡二媽在清領末期已是極為重要的神明,才會讓對岸的居民冒著生命危險來搶救。不過,北臺灣真正大規模開始迎請關渡媽祖,大約是在日據初期開始(據簡有慶先生的論文)。關渡當地的交通除了水運外,於明治34年(1901年)又多了北淡線鐵路的通過,讓媽信祖仰透過鐵路的網絡而到達北臺灣各地。此外,日據初期臺灣發生了嚴重鼠疫,疫情以臺北地區人數最多的大稻埕鼠疫最為猖獗,聽聞關渡二媽受日軍潑油焚燒卻金身不壞,居民相繼迎請,適疫情亦 逐漸緩和,其後更帶動北臺灣迎請媽祖的風潮。

關渡宮的媽祖信仰,是由開基的「大媽」、於基隆河岸拾獲的「二媽」和被稱為醫生媽的「三媽」三者融合而成。其中關渡二媽在北臺因靈驗事蹟不斷,所以吸引了眾多的信徒前往膜拜或是迎請。請媽祖的動機也就隨之拓展。迎媽祖的事由可以分成下列幾大類(據簡有慶先生論文):(一)平息瘟疫。(二)驅除蟲害。(三)祈雨抗澇。(四)阻絕風災。(五)解除地方不靖。(六)抵禦外患。

迎請關渡媽祖的活動長久下來形成固定的習俗之後,就開始有「年例」的形成。因為大部分的聚落偏愛迎請相當靈驗的關渡二媽,後來往往會出現「撞期」,所以廟方規定於每年的正月初一日零時開始開放讓各聚落的代表人來「刈單」,只要有出現日期重疊的聚落,在現場就以「流鬮」(即抽籤)的方式解決。原則上廟方將每年固定迎請日期的聚落做保留,不固定時間且時間重疊的聚落團體才以流鬮的方式處理。後來很多聚落為了方便,改以「年例」的方式迎請媽祖。「年例」是迎請聚落或團體自發性地將請媽祖的日期固定下來,在該聚落間將祭祀關渡媽祖這一天稱之為「關渡媽年例」。

由於多半的信徒會指名要「二媽」,其特色是「黑面、軟身、大尊」的媽祖神像,故以往關渡宮媽祖像有供不應求情形,後經大量複製,現已改善。依該宮99年的登記簿,媽祖被迎請,按地域與共通習俗分成下列主要幾大地區:(一)關渡宮五角頭。(二)東北角地區(雙溪等)。(三)東北角地區(貢寮等)。(四)北海岸地區(基隆、萬里、金山等)、(五)淡水、三芝、石門等地區。(六)瑞芳、汐止、平溪等地區。(七)士林、內湖等地區。(八)舊臺北市區。(九)海山、新莊等地區。(十)宜蘭地區。(十一)深坑、石碇、坪林等地區。(十二)桃園、新竹等地區。可見「迎請關渡媽祖」是整個北臺灣共同的信仰活動,而非僅限於臺北市一地而已。

相關文章

2023-11-06

頭髮舞為雅美族獨有,其藝術價值已獲肯定。除日治時期文獻外,臺灣光復後有蔡麗華(1985),李天民(1996),林子晴、胡正恆(2005),郭俞君(2007),呂鈺秀(2009),錢善華(2010)等之研究。林子晴、胡正恆(2005)的研究指出頭髮舞有一個製造最高潮之舞蹈樂段,以四分音符重音的不規則出現,製造類似變態拍子的效果。

2023-11-14

「王府行儀」為儒家儀禮與道教祭祀科儀的融合,「王府」為王爺代天巡狩期間辦公之「行臺」,極為神聖與神秘,相應此空間布置而生的各項儀禮及排場,即為「王府行儀」,反映了傳統儒生的禮制及對王爺的敬畏,是臺灣王爺信仰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西港慶安宮王府行儀,約始於十九世紀中葉,為西港刈香三大主軸之一,掌握了香醮期間各式儀程之進展與節奏,包括香陣之領旨進出、道士團之覲朝、神尊之參禮等,在西港刈香中地位重要,傳承迄今,皆由香境內儒生主導,內容仍能與清代《醮事簿》大致對應,為臺灣王府行儀中保存最完整者。

2023-11-14

「國姓公」本為鄭姓子孫的祖先神「老祖公」,後來轉化為地方神的原因,據學者研究,認為國姓公五房輪祀辦法,在交通不便的古時候,旅途遙遠的過股,必須循「旱路走」,動用的人力、物力,常造成輪值房無法負擔,而必須求助於居住地的「頭人」,而有「頭人會議」出現,於是過股迎神賽會,就逐漸成為地方事務。「國姓公」為鄭氏後裔及地方民眾爭相供奉的原因,有一傳說:相傳鄭成功過世後,孫鄭克塽撿其骨骸回中國南安埋葬時,遺漏一節手指骨頭在台灣,為其子孫拾得,置於「國姓公」神像內,即為目前五房股輪流迎請的這尊神像,所以特別「靈感」。因兄弟分居時議定,大家的「老祖公」國姓公,由五房輪流迎請鎮宅奉祀,並定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為國姓公過股的日子。所以定這一天,乃民間認為正月十五日慶元宵還算小過年,過年時習慣上將奉祀的神明留在家中,小過年之後再送神比較恰當。 明治36年(1903年)五房所在地崙背鄉大有保正蔡義及全庄庄民,向國姓公聖駕懇求歸由全庄迎請敬拜得准,國姓公的過股與祭祀,在形式上遂成為地方聚落活動。直到民國三十六年由於五房大有股丁文生奔走,說服其他各股人士,舉行第一次五股開台尊王過股籌備會,通過五股共同遵守的規定,才確立「國姓公」為五股各聚落民眾的共同神明,過股活動為五股各聚落地方的共同事務。從此國姓公不再單純是鄭氏子孫所祭拜的「老祖公」而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