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同遊護台北

臺北市大同區

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臺北市大同區

與神同遊護台北

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2023-10-13

「城隍」本是古代神話中守護池的神後來成為祈雨賑災、趨凶除惡、護國保邦及管理亡魂之神,掌管陰陽兩界,深得民眾的信仰和敬服。禮記禮運篇記載:「天子大腊八,水庸居第七」,意指天子每年要祭祀的八位神祇中,第七位是城隍,故最初僅天子可以祭拜,城隍塑像供人膜拜,傳說始於三國時代的吳國。

原為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五鄉庄居民的守護神,因下店鄉別名「霞城」,而廟設於霞城的「臨海」門旁,故名「霞城城隍廟」,1821年有一百多名同安人渡海來臺,奉載霞海城隍金身隨行,來臺初期安置於艋舺八甲庄,由陳金絨奉祀,後逐漸成為同安人的共同信仰。1853年(咸豐三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械鬥,被打敗的同安人帶著霞海城隍爺來到大稻埕,最初置於陳金絨之子陳浩然的糕餅舖,隨後移居至大稻埕的同安人增多,香火漸盛,陳浩然與同安鄉親共同籌資建廟,1856年興建,1859年臺北霞海城隍廟落成。

大稻埕的建街係從艋舺同安人移居後才開始,霞海城隍廟在大稻埕建街之初建廟,成為該地區的主要信仰中心,後來大稻埕逐漸取代艋舺成為臺北的經濟發展中心,商人利用廟會促銷商品,將迎神賽會與商業經濟聯結起來,也讓霞海城隍爺的神威遠播,大稻埕街區的繁榮與霞海城隍廟信仰的發展,二者相互關係密切。

台北霞海城隍廟奉祀城隍爺、城隍夫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謝、范將軍、八將、馬使爺與月下老人等等共有600多尊神像,曾經是全臺神像密度最高的廟(僅佔地46坪),第一次有資料記載的祭典是1879年(光緒五年),日治時代曾禁止舉辦廟會與遶境,惟1898年發生瘟疫,為祈神明保佑,才又開禁,繼續迎神鎮煞的活動。其祭典和遶境活動,最初由三郊人士分別輪流擔任爐主,近40年來由祭典委員會協助迎神祭典,聚集地方人士與財力參與,更加入慈聖宮、法主公廟及境內八大軒社陣頭的支持;現在由廟方自籌款項辦理迎神慶祝。

臺灣各地亦有多處奉祀城隍老爺,但迎城遶境的時間各地不一,相傳自清代1879年以來,即依循泉州府同安縣祖廟,以農曆5月13日做為聖誕遶境日。依台北霞海城隍廟所保留的歷史文獻記載,臺北霞海城隍廟歷年祭行事:「5月6日海內會祭典,5月11日放軍(後來改為5月6日),5月11、12日暗訪,5月13日遶境行列,5月18日收軍。

台北霞海城隍廟因大稻埕商業蓬勃發展,於清末、日治時代時已成為全島香火最盛的廟宇之一。除日常祭祀活動中有無數信眾前來上香祈福外,每逢城隍爺聖誕祭典期間(5月6日至18日),往來祝壽的信眾與香客更是熙來攘往,絡繹不絕。期間5月11、12日兩夜由城隍爺部屬八將等,巡視全境暗訪捉拿妖魔,13日中午恭請城隍老爺出巡遶境,這時各種遊藝團體應店家之請,跟隨助興,並彼此爭奇鬥豔,家家戶戶在此期間宴請賓客,演戲助興,全省各地擠滿前來觀賞的信眾與觀光客,使熱鬧達到最高峰。

台北霞海城隍每年的暗訪、遶境活動,自清朝末年以來即以盛大熱鬧而受到關注,也是霞海城隍信仰中最主要並最受注目的活動。城隍暗訪的陣頭與排場儀式,雖歷年略有變化,惟至今仍每年重覆例行舉行,與艋舺青山王、新莊大眾爺,並稱為臺北地區三大暗訪活動。城隍廟每年的遶境活動,吸引無數人潮參觀,熱鬧非凡,為北臺灣一大宗教盛事,號稱北臺第一,與北港的迎媽祖廟會齊名,因而有「北港迎媽祖、臺北迎城隍」,以及「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之喻。

相關文章

2023-11-10

竹南端午節祭江,為級距特色的民俗信仰活動。此儀式相傳自康熙末業設中港塘以來每年舉行,因為中港溪口是當時台南至淡水必經之地,屢屢發生行人渡溪溺水而死的慘劇,且有上游漂來的屍體。另外,昭和十八年(1943年)2月19日,乘渡船參觀大鯨魚的民眾在港中因翻船造成32人罹難,之後一併納入祭江洗港,以慰亡靈。許葉金「中港慈裕宮志」言:「一面慰祭曾在中港溪口觀鯨覆舟罹難生靈,一面弔祭水底有祀無祀幽魂,使汪海清淨,合境平安。」因此「洗港」活動應非源自某一特定事件,而是先民開發中港整個過程的艱辛與感恩的總紀錄。最初只在初海口設案祭拜,之後隨中港的發展、墾民增加,其間發生的不幸意外,使此儀式範圍與規模擴大,成為中港地區特有的民俗宗教活動。也是台灣唯一媽祖夏季出巡的活動。

2023-11-07

陳文山先生出生於1951年,他的藝術之路始於幼時觀看戲劇,並在3歲時被戲班夫人陳玉葉收養,踏入戲班生活。在成長過程中,他跟隨武戲先生「猴仔義」學戲,並於1967年至1969年間在多個歌仔戲劇團中演出,包括內臺班和外臺劇團。他曾在高雄的「成功電臺」和「鳳鳴電臺」短暫演出,但因認為電臺歌仔戲缺乏動作而離開。最終,他加入了「紫玉燕歌劇團」,並長期在該團中演出。

2023-11-03

本縣鹿港鎮為台灣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南管音樂重鎮「鹿港遏雲齋南管樂團」除了為台灣地區南管音樂團體中少數兼納絃館與品館傳統之重要團體外,本身亦為鹿港地區目前仍活絡之三大南管曲館之一, 加上仍有館先生駐館傳習,有一定活動力進行傳承推廣,館中保留珍貴手抄本等文物,殊為可貴,符合傳統藝術登錄基準,值得登錄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 聚英社在本縣南音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當地南管音樂的代表性團體。這支樂團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展現了當地南音文化的獨特魅力。因其對於傳統南管音樂的貢獻,鹿港聚英社南管樂團被譽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得以延續並傳承南管音樂的精髓。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