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之祭典儀式

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西嶼鄉,澎湖縣望安鄉,澎湖縣七美鄉,澎湖縣白沙鄉,澎湖縣湖西鄉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

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西嶼鄉,澎湖縣望安鄉,澎湖縣七美鄉,澎湖縣白沙鄉,澎湖縣湖西鄉

獨具特色之祭典儀式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

2023-10-13

當先民開拓澎湖之際,道教亦隨之傳入。澎湖縣廟宇法師派別有普庵派、閭山派、疑似摩尼派三派,小法與乩童均為廟宇最基本且最密切的神職人員,小法祭祀科儀為宮廟各種神明慶典、廟會表演重要儀式,為本縣民間獨具特色之祭典儀式。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雖來自原鄉,但在澎湖各宮廟裡,隨著年度固定的祭祀和配合宮廟的各類活動,已然傳承數百年,不論是普庵派、閭山派、或者疑似為摩尼派的三個系統,於此一一被延續,透過祭祀科儀,澎湖小法仍然完全保留其傳統性,且在宮廟文化中占有相當崇高的地位。

2.澎湖宮廟眾多,小法系統雖全為上述三系統,但在各自發展的脈絡上,有其特色,各種法事和大型活動上,呈現在地色彩,諸如王爺信仰的迎王、送王;宮廟修建的入火、出火等。不但延續傳統的科儀,也有地方運作上的特殊作法,形諸於外的則從法服的搭配穿著,到法器上的應用,其地方性的特色和價值不言可喻。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有其發展背景,各系統派別在各村發展上固然有其脈絡,但也有部分因故而停輟,再求助別村別派傳習。因此,有淵源深而傳承遠的眾多宮廟小法祭祀科儀,也有半途改絃而豐富了演變事蹟者,構築成一種既單純又時出成規的演化現象,其歷史性值得深入探討和記錄。

「澎湖小法祭祀科儀」是為廣大的信眾與他們信仰的神祇而服務,其傳承和科儀皆有定規,但在澎湖宮廟的演化與廟會活動的多樣性,使之結合成相當具有文化性的體質,無論在送王或者宮廟入火等大型活動的祭祀上,皆有繁複的儀式與豐富的詮釋,構築成十分可觀的「澎湖小法祭祀科儀」文化。

相關文章

2023-11-08

嘉義地區的家將團源自於臺南府城,家將團可分為嘉義城隍廟所屬吉勝堂為首的什家將系統及嘉義慈濟宮由駕前振裕堂所傳衍的八家將系統 。其中嘉義地區什家將又包含「吉」、「義」、「拱」、「廣」四大派系。 「古桃城山海鎮什家將本舘」在1949年由創堂堂主蕭宗源所創,初期「古桃城山海鎮什家將本舘」只以祭祀主神巡天都太保中壇李天君收驚祭煞為主,至1971年才正式出軍。 蕭宗源曾於嘉義城隍廟吉勝堂習藝,故嘉義山海鎮總堂隸屬嘉義吉勝堂,應以「吉」字傳衍之分堂;然蕭宗源當時以「山海鎮」為其代表堂號,故只能算是吉勝堂所分衍之旁系脈序。但蕭堂主知道這項傳承重點,故將其山海鎮總堂分衍出的第一分堂命名為「吉慶堂」。

2023-10-12

臺灣傳統的字姓戲,又稱「家姓戲」或「單姓戲」,由地方上同姓氏宗族或聯合數姓氏為一字姓組織,輪流出錢邀請劇團演戲酬神。然現代社會宗族制度薄弱,「字姓戲」多已名存實亡,而萬和宮卻仍保有這濃厚的酬神賽會。

2023-11-13

明末清初,自福建遷徙來台之李、陳、謝、劉姓人氏定居在松柏嶺,並奉祀隨身攜帶的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香火,後因族人遷徙他處,香火遺留住宅之中,附近居民延續祭祀,之後自寮中請出,遂捐資改建小祠奉祀。地方傳言,約在乾隆10年(1745)時,北極玄天上帝化身白鬚老翁,至鹿港某雕塑店訂塑玄天上帝神像(即現奉祀之大上帝、二上帝、三上帝神像)並指定型態寸法。後通知松柏坑人士迎回祭祀,在眾人商議之下,擴建為廟宇,並按乩童指示,命名為「受天宮」。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