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傳統的酬神活動

臺中市南屯區

萬和宮字姓戲

萬和宮字姓戲

臺中市南屯區

臺灣傳統的酬神活動

萬和宮字姓戲

2023-10-12

臺灣傳統的字姓戲,又稱「家姓戲」或「單姓戲」,由地方上同姓氏宗族或聯合數姓氏為一字姓組織,輪流出錢邀請劇團演戲酬神。然現代社會宗族制度薄弱,「字姓戲」多已名存實亡,而萬和宮卻仍保有這濃厚的酬神賽會。

「萬和宮字姓戲」自道光五年(西元1825年)起,由南屯捐地募資興建萬和宮之信眾,於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一日起依序演戲酬神,始由四府演彰州戲、廣東戲、泉州戲、汀州戲熱身,並自二十六日後起演字姓戲,每年的字姓戲,由張姓開始,持續兩個月,歷代延續不斷,並已由最初之12字姓擴增至今日28字姓,已成為地方重要傳統民俗活動。

「萬和宮」字姓戲源遠流長,28字姓輪流辦理演戲酬神活動,傳統在地特色鮮明,並具有獨特性。

字姓戲與地區發展息息相關,以媽祖信仰凝聚人群和諧,深具意義且歷史傳承悠久,可團結地方意識。

相關文章

2023-11-13

土地公信仰源自人民對土地的崇拜。《說文解字》:「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因土地孕育萬物、生長五穀,供給人民生活所需,因此土地崇拜是許多民族共通的信仰。 中國的土地崇拜源起於上古時代的后土、社神信仰。先民祭拜天神,後來也進行祭拜地神的活動,但以「社」稱之。《說文》:「社,地主也,從示土」指出社即土地之主,社神即土地之神,而在《周禮》、《禮記》中都認為「后土,即社神也。」。由此可見,土地之神即社神,亦即后土。而先民將土地視為有神靈的。 由於土地遼闊無法遍祭,需封土立社分區祭祀。故土地之神遍布各地。『土地神』原為自然崇拜,後卻轉化為人格神。在《禮記‧祭法》中提出:「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此外。《淮南子‧氾論》「禹勞力天下,而死為社」高誘注:託祀於后土之神。說明后土為共工之子句龍,或為大禹。此皆為自然崇拜人格化的結果。 關於土地神的由人轉化而來的傳說眾多。在台灣較普遍流傳之傳說有二。一說土地公原名張福德,其生前樂善好施造福鄉土,死後受玉帝冊封為「福德正神」。二說周朝上大夫家中有家僕張福德,護衛主人之千金尋父,卻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爾後土地公廟又稱福德廟、福德宮。

2023-11-13

本地起源說有3說;一是學甲頂洲說法,從農閒發展而成的競技活動,二是學甲宅仔港發源說,日治大正初年宅仔港人訓養野鴿,發展而成。第三則是海線聚落人民喜歡養鴿子,卻因鴿子會受到老鷹圍捕,而掛上鴿笭嚇阻老鷹。 但根據耆老口述,放鴿笭活動於日治時期便已經廣泛流行,甚至到日治末期戰爭開始日本人禁止放鴿笭,因笭聲似空襲警報。 過去掛粉鳥笭流傳地區大抵分布於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曾文溪流域下游平原聚落,而隨著時代變遷,僅存八掌溪、急水溪之間下游聚落,也就是嘉義縣義竹鄉、臺南市學甲區、鹽水區、新營區保留此項風俗。

2023-11-07

下茄萣金鑾宮太平歌樂社為本市民俗金鑾宮王醮之藝陣,屬金鑾宮四館之一。目前最早之演出紀錄為1948年。早期是媽祖要啟建王醮時的臨時性團練組織,王醮結束後謝館解散,沒有固定聚會,也沒常態性傳承,2011年起金鑾宮王醮後並無謝館,由廟方無償提供團練空間至今。館東郭江清先生師承林老仲與薛善,演出與傳承近六十年,曲風古樸純正,保有太平歌樂之時代及流派特色。且成員多為茄萣在地人,向心力佳,具強烈保存意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