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灣最盛大祭典

新竹縣

褒忠亭義民節祭典

褒忠亭義民節祭典

新竹縣

北台灣最盛大祭典

褒忠亭義民節祭典

2023-10-12

褒忠亭義民節祭典歷史悠久,由新竹縣、桃園市、新竹市等3縣市20鄉鎮市區組成15大庄輪值主辦,反映北臺灣客家社群組織與歷史文化。 祭典緣起自1786年彰化爆發林爽文事件,同年攻陷淡水廳(竹塹城),逼近六張犁庄。六家地區的重要墾首林先坤,聯合陳資雲、劉朝珍等率鄉民抗敵,即所謂義民軍。

義民軍在與林爽文部對抗過程中,犧牲兩百餘人,班師時以牛車沿途遍拾有黑布圈為記的忠骸,原先預備歸葬大窩口(今湖口),但車過鳳山溪抵今日新埔枋寮後,牛隻不受驅使,經焚香禱告並擲筊取決,確認為先烈已自擇葬地,遂徵得地主同意,合葬於此,即日後義民塚。

其後清朝廷賜「褒忠」,林先坤等人召集仕紳提議建廟以崇祀,於1790年落成,稱褒忠亭,此即義民廟之創始。其後同治元年(1862),中部戴潮春事起,義民軍二度出征,犧牲者百餘人又歸葬於此,是為附塚。

義民廟祭祀原由林先坤、劉朝珍等家族辦理,至1835年義民廟祭祀負責人始立「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建立了桃、竹、苗地區之客家人共同參與義民廟之祭典活動,最後擴充成15大聯庄之祭典活動。 祭典於每年農曆7月17-20日舉行,包含: 1.奉飯:迎請義民爺之後,輪值祭典區各鄰里依排定次序進行一個月(以上)的奉飯,即對義民爺進呈家常飯菜、茶酒、甜點等。

2.公量:即輪值祭典區的「神豬賽重」和「羊角競長」比賽,展現信眾敬神虔誠;公量人員通常於中元祭典前數日分數組同時進行磅量,排名次後於7/20送至褒忠亭義民廟獻午供。

3.釋教科儀:7/18法師團「彩結華壇」、安置斗燈後,7/19子時至7/20依序進行二朝法會。

4放水燈:7/19午後於鳳山溪畔舉行,由法師團唸誦「放水燈科儀」及燃放水燈文表,之後於鳳山溪水域施放水燈,招引水中孤魂上岸接受普施超度。

5天廚正供:午前於廟內先舉行「三獻禮」,上方廣場擺設林先坤其派下、戴元玖其派下所奉獻的神豬,表示對林、戴兩位施主的長遠尊重;下方廣場則依序排列輪值祭典區信眾所敬獻的前30等內神豬、5等內神羊,以示對義民爺等等諸神致上最重高敬意。獻供時,由總爐主讀祭文並行三獻禮。

6普渡:先「大士出位」再進行普度,儀式包括:巡酒孤筵、登臺施濟、賑恤孤魂(放燄口)、送神歸宮;期間,輪值祭典區也同步進行一朝法會及普度儀式。

相關文章

2023-11-02

「竹塹北管藝術團」是一支在地方演出活躍的業餘北管戲團,具有地方性。他們的演出不僅在當地受到歡迎,也能在全國范圍內展現北管戲的藝術。團內的演員和藝師都具傳藝能力,並且前後場的配置齊全,呈現出藝術性。團隊堅持使用乾生乾旦及湖廣腔的演出方式,展現了傳統藝術的代表性和特殊性。

2023-11-07

王慶芳是日治時期來台的京劇演員江玉寶之子,他的母親黃菊妹則是採茶班的演員。在三歲時,他被過繼給了與父母親同戲班的王進和潘清金夫婦,從此改姓為「王」。七歲時,他加入了竹南亂彈班「慶桂春陞」的囝仔班,在這裡他學習了「三花」技巧,並隨後跟隨養父王進參加了不同的亂彈戲班,包括「南華陞」、「新全陞」和「新興陞」等。在十四歲時,他開始擔任「老新興」的角色,並且學習了「小生」的表演,受到養父王進的指導,並開始參與排戲工作。十八歲時,他進入了「再復興」東社班,已能夠獨當一面。

2023-11-14

望嘉部落的Maljeveq人在農曆新年前舉辦的傳統神盟約祭,特別是五年祭的刺球儀式。該部落首次在近百年舉辦刺球儀式,這是一項在日治時期被政府禁止的傳統活動。在2016年,部落成功將刺球祭石搬回祭場,並重新學習刺球相關的文化習俗。在2018年的神盟約祭儀式中,成功重現了近百年來中斷的刺球儀式。儀式包括迎靈儀式、刺球儀式,以及祭司將福球拋至高空,由男性勇士在刺球架上奮力刺中福球的場面。儀式中,勇士們使用綁著獸骨的護身符,並在pulingav的祭告和祈福儀式中進行刺球。整個儀式歷時12天,最後一天的刺球儀式需要刺中所有23顆福球才能結束。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