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包里慈護宮相傳創建於清嘉慶十四(1809)年,最早由先賢黃士進捐獻廟地,地方士紳募款興築而成。金包里地區媽祖廟舊址位於現廟附近之停車場地區上,所供奉媽祖為現今慈護宮內所供奉之「大媽」。
後來,居民在野柳海邊的岩洞(今尊稱為「媽祖洞」)中發現一尊媽祖像,當地居民不忍媽祖像無處可歸,便決定將其移至廟中接受供奉,即選中位於野柳地區附近的金山地區蓋廟奉祀。慈護宮興建完成後,請原先金包里中的「大媽」入廟,再請從野柳來的「二媽」入廟,接受奉祀。
現廟的規模有二進,分別為前殿與正殿,兩殿之間用天井與廊道相連,格局精巧,建築特色經初步了解可知,大木匠師陳應彬一派在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時曾主持過慈護宮的整修工程,因而慈護宮的大木結構可看出帶有漳派的風格。
寺廟左右兩側過水廊連接前殿與後殿,正中央有天井,陽光可由天井反射入殿內,而四周無壁有柱的過水廊亦具備通風功能。 慈護宮的前殿、兩廊與正殿仍採用傳統木結構,前殿「架內」用「三通三瓜」,前步口用「看架斗栱」與「網目斗栱」正殿「架內」用「三通五瓜」,前厚「大方」棟架。這些皆以榫卯結合。 前簷步口以斗栱及枋材待搭接成網狀,該面如意斗栱分別以藍、綠、紅三色分層化暈為栱及圓斗表現,並出挑螭虎栱等,形成網目斗拱,斗上豎立渾圓有神的人物木雕,以「封神榜」等人物為取材。 正殿前步口的捲棚軒下可見到一對獅型斗座趴在步通之上,斗座上方的雕刻題材以花鳥與人物戲齣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