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宮創建於道光5年(西元1825年),並坐落於埔心鄉與大村鄉的邊界上,位於埔心通往鹿港舊路要徑交口,地址位於彰化縣大村鄉新興村大溪路24號。
根據廟內的「五通宮通古碑記」記載,五通宮主祀五顯帝君,為清初由黃姓族人從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迎神來臺,黃姓族人自鹿港登陸後在埤腳庄落腳,最初以茅屋供奉神像,後至道光5年(西元1825年)由二重湳仕紳黃心南發起興建小廟宇,後於日治昭和5年(西元1930年),地方仕紳黃添池、黃榮章等人鑒於小廟宇破舊不堪,隨即發起募款重建五通宮,此次重建即為現今的五通宮樣貌,後於民國71年(西元1982年)間增建二層樓後殿。
五通宮坐落於埔心鄉及大村鄉邊界上,位於埔心通往內石碑記載,集資興建廟宇的地方人士,包含大村埤腳及埔心梧鳳一代得詔安黃氏族人,為埔心、大村兩鄉的主要信仰宮廟。後於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大村五通宮格局為三進,空間包含有三川殿、左右過水廊、天井、正殿及後殿,後殿為民國71年(西元1982年)興建,左右護龍為晚近改建。五通宮三川殿、正殿仍維持日治昭和年間原有舊貌。三川殿面寛三間十一架檁,屋頂為三川脊燕尾筒板瓦作頂,正脊及垂脊上装飾有各式剪黏。正殿面寬三間,正殿前簷為捲棚項,屋頂以角木暗厝與正身相接,屋頂為同一硬山尾筒板瓦作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