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的守護

金門縣金城鎮

後浦武廟

後浦武廟

金門縣金城鎮

戰地的守護

後浦武廟

2023-10-11

後浦武廟位於金城鎮內,在地居民稱為「內武廟」、「後浦關帝廟」,供奉主神為關聖帝君,並祀有關平、周倉神像;民國後,也依各地武廟之例,增設岳武穆神位供奉。

相傳後浦武廟創建於明永曆6年(1652),為鄭成功在後浦訓練水師時所興建,後於道光30年(1800)重建。根據金門在地刊物《顯影》月刊報導,曾在民國14年(1925)做為公立女學校舍而斷絕香火,關聖帝君的神像暫時移往北門上帝宮存放。

其後,全國各地興起破除迷信之風,許多廟宇和神像都被破壞損毀,民國19年(1930),武廟遭毀損。民國38年(1949)做為軍政府和戰地政務委員會之民用物資供應處及稅捐處辦公場所使用,直到民國72年(1983),才歸還給武廟管理委員會,並於民國73年(1984)由地方仕紳合力出資重修,民國76年(1987)又再度重修,以鋼筋混凝土仿木構造為主而成為今日武廟之面貌。


歷經多次重建,武廟中所留存之古物並不多,其中以正殿臺基前石階中央的斜面石塊「御路石」最具特色。


後浦武廟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前有一矮牆作前埕,與道路區隔。建築本體牆身材料主要為磚牆和平砌石牆,烟板以磁磚做萬字不斷紋,兩側大規壁做八字規,脊墜則以泥塑彩繪及交趾陶進行裝飾。屋頂裝飾為福祿壽三公獨坐脊央,並加飾剪黏及彩龍、鳳凰及人物題材於周邊。



建築正立面分頂堵、水車堵、身堵及龍虎堵;鏡面牆兩側水車堵為立體泥塑,身堵及龍虎堵皆以石材浮雕,窗飾部分則為傳統螭虎團爐及吉祥裝飾,亦以石材浮雕而成。正門前有石獅一對,門楣上高掛「聖旨」牌匾,彰顯著武廟祭祀被清代朝廷列為官方祀典的殊榮,其上方頂堵則掛有「武廟」匾額。

相關文章

2023-11-03

岡山老街範圍包括了維仁路、開元街及平和路,岡山老街的起源自四、五百年前的平埔族遷徒到岡山,當時的他們以漁獵為生,而後漢人的移入,這裡的生意人便將貨物沿著阿公店溪(彌陀舊港口),運送到仁壽橋附近交易,於是岡山便成為鄰近鄉鎮的水陸運中心,因而形成歷史街坊。

2023-10-31

石碇老街是石碇地區最早發展的區域,以石砌橋墩所搭成的萬壽橋劃分成東西兩街,西街發展較早,早期以製造及買賣大菁、茶葉為主,房屋以當地石頭為主要建材所建築石頭屋;東街傳說則是乞丐的聚集住所,素有乞丐寮之稱。但目前東街的人口比例漸比西街多,並逐漸取代往日的西街,為石碇區較繁榮的地方。這裡的百年豆腐店、特殊的吊腳樓建築以及不見天街,都是遊客必到的景點。老街裡的百年老鐵舖,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則為老街更添一份古樸的風采。

2023-10-31

一向以辦年貨聞名全臺、一般所熟知的迪化街,其實指的臺北大橋以南的迪化街一段。就空間位置來看,迪化街是大稻埕(即今大同區)的一部份。迪化街最早有商店出現,是在西元1851年。兩年後,艋舺地區的泉州同安人在迪化街紛紛建起商店,形成「中街」。到了日治時期以南北雜貨、茶行為主,之後米業和布匹、中藥等也逐漸佔有一席之地。之後隨時代演進,街景、房屋的外觀有極大的改變,從樸實的閩南式店舖繁複華美的巴洛克式裝飾,逐漸演變成今日風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