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金屬雕鏨技法 傳承現曙光

臺南市中西區

金屬雕鏨

金屬雕鏨

臺南市中西區

傳統金屬雕鏨技法 傳承現曙光

金屬雕鏨

2023-09-26



明末清初時期的臺灣以務農為主,早期的金銀器並非在臺灣打造生產,而是承襲自大陸。臺灣金銀飾品的樣式圖案與技法,多源流自大陸,常見的技法如纍絲、鏨花、搵花等,亦有福州、泉州等派別。 臺南是臺灣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廟宇香火鼎盛,自古以來因習俗與宗教所需,發展出規模龐大的金銀細工產業。

自清朝以來,即擁有為數眾多的銀樓業者,專攻金銀細工。日治時期的二次大戰期間,日人禁止黃金買賣,銀樓業者紛紛轉以打銀為主,將黃金的買賣轉為私下交易。

西元1980年代,正值臺灣出口外銷全盛時期,金飾及珠寶加工業需要大量人力,此時鑄造技術及工業化技術的引進,簡化工序、縮短製程時間,並得以量產,使金飾加工業從個別接單的工作室,快速地演變成工廠生產系統。 精湛雕鏨的手工技術需要累積幾十年的紮實功力,才能呈現傳統金屬工藝之美,除了精湛的技藝外,尚須美學、創意,才能成就完美的作品。

相關文章

2023-11-09

新社的香蕉絲編織是噶瑪蘭族特殊的工藝,同時也是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這種編織工藝從砍割香蕉樹到最終完成,每一個步驟都體現了噶瑪蘭族人民的堅持和深厚技藝。現今,這種工藝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服飾和揹帶,還延伸到了窗簾、門帘、筆記本書套等更多的藝術品上,展現出其具有創新特質的藝術性。新社是噶瑪蘭族人數最多、最集中的地區,同時也擁有最多具有香蕉絲編織技藝的老藝師。這種傳統的編織技藝不僅是對文化的承先啟後,也是智慧的累積。這些老藝師的存在具有極高的重要性,他們將這門技藝傳承給後代,同時也在傳統技法中尋求創新的表現方式。

2023-11-08

洪銘宏的祖先原本在金門烈嶼從事糊紙業,傳承已有四代之久,一直於台南民權路上經營糊紙工藝,直到1981年(民國七十年)開設了「左藤糊紙製品店」。洪銘宏從十三歲開始學習糊紙藝術,師承於父親洪錕鎔,後來跟隨金門的翁文林、李清榮學習,並在回到台南後向當地的陳金泳、洪新發等人學習,從不同的師傅那裡吸取了他所需的技藝。

2023-11-08

林惠津西元1949年生於臺中大甲,受到祖母與母親的影響,6歲開始跟著學習編織藺草,藺草對於當時的孩子而言也是一種玩具,小時候家裡曾做過木屐草蓆的訂單外銷日本,也會有廠商訂制的圖樣,林惠津在國中時期就會給家人不一樣的編織建議,高中就讀大甲高工家政科,會將學校所學習到的技能結合藺草編織,做不同的變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