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交趾陶為目的所創立的民間社團

嘉義市東區

傳統交趾陶工藝-嘉義市交趾陶協會

傳統交趾陶工藝-嘉義市交趾陶協會

嘉義市東區

弘揚交趾陶為目的所創立的民間社團

傳統交趾陶工藝-嘉義市交趾陶協會

2023-09-26


交趾陶為嘉義傳統特色工藝,隨著時代的變遷交趾陶已不再僅限於廟宇裝飾,百年來逐漸形成本土特色,應用範圍逐漸擴大融於一般生活中,成為臺灣工藝文化燦爛的一支,為推廣並傳承交趾陶藝術。

臺灣早期並無「交趾陶」或「交趾燒」的名稱,考據清光緒年間北港朝天宮翻修的帳冊,支付師傅的料錢,寫的是柯訓「淋搪」、蔡錦「淋搪」多少料錢,而許多師傅也不以「交趾」稱之,只說「石搪」或「水搪」 。

交趾陶於17世紀由廣東泉州、潮州交趾陶藝師前來臺灣建廟所傳入,到了清中葉和日治初期,交趾陶日漸興盛,促使更多大陸藝師來臺灣發展。臺灣交趾陶名稱源自於日本;型式、作法、用途源自中國,後來則獨立發展成具臺灣特色的多彩軟陶藝術。

相關文章

2023-11-08

許漢珍司阜(1929~)是台灣傳統大木作的傑出代表,他在廟宇建築方面具有卓越的技藝和創造力。他跟隨父親許銅爐司阜學習木作技藝,並在17歲時開始獨立作業。他的作品以寺廟建築為主,共有67座廟宇作品,遍及台南、高雄、嘉義、新北市等地。漢珍司的技藝超凡,他將傳統的木作技藝與現代建築相結合,開發了鋼筋混泥土仿木構造,使得廟宇的建築更加堅固耐震。此外,他自學了「蜘蛛結網」技藝,這是中國傳統建築裡特有的天花板結構及頂部裝飾手法,深受讚譽。他的作品不僅華麗精巧,還維持了傳統廟宇的美學風格。

2023-11-08

林喜美女士擅長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其技藝精湛,精熟各種基本技法,進而出神入化,精巧地將平織、緯挑、經挑融合,且能依據族群部落的慣習,巧妙創新,展現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亦熟稔傳統苧麻線材產製工序,包含剝麻、染煮、捻紗等過程。林喜美女士曾擔任多所大學原住民族文化、織布課程講師,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並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林喜美女士長年居於部落,傳統織布技藝承繼部落耆老而來,長時間學習、研究、創新,為族群內具代表性之織藝保存者,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9

徐惺惠工藝師從小跟著母親學習藺草編織的技法,自小學畢業後就以藺草編織為業,擔負起家庭生計,雖然辛苦但卻磨練出一身精湛無比的藺草編織技藝,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徐惺惠工藝師對於藺草帽的編織技能極為擅長,廣泛利用於各類編織技法展現於作品裡,創作出極有特色的藺草帽。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