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失傳歌謠、泰雅族古調再現

宜蘭縣南澳鄉

泰雅族Lemuhu吟唱

泰雅族Lemuhu吟唱

宜蘭縣南澳鄉

找回失傳歌謠、泰雅族古調再現

泰雅族Lemuhu吟唱

2023-09-18

泰雅音樂文化的呈現,平時呈現在一切生活的活動中,特別是在「歡樂之日」。「歡樂之日」在泰雅語稱之(sinqasan na ryax),「sinqasan」(歡樂日)是「pqas」(喜樂)之衍生詞,「pqas」(喜樂)是一個詞幹。「sinqasan」(歡樂日)會呈現「qwas na kinbkisan Tayal」(泰雅族祖先的歌),也會呈現「qqaya kryanan lubuw na Tayal」(泰雅族的器樂),也會呈現「ppizyuy na Tayal」(泰雅族的舞蹈)。

宜蘭地區原住民傳統音樂的普查,主要是以泰雅族為主,泰雅族雖然傳統歌謠不多,有些研究者一致認為,無論是音階、曲調、音高、節奏,的確簡單,仍就保持原始性。就傳統「朗誦古調」與「一般性部落歌謠」在演唱形式、稱呼法、歌唱內容、吟唱內容和音樂組織結構上,有豐富的表現方式。

相關文章

2023-11-08

鼓吹樂出現甚早,在〈中國音樂辭典〉一書中,認為鼓吹樂最初的使用,和漢代初年班壹所帶領的游獵隊伍,以及西北民族生活有關,歷代經典〈禮記〉、〈漢書〉、乃至宎代郭茂倩著〈樂府詩集〉等,亦有鼓吹樂始的紀錄。鼓吹樂除了用於國家儀式、宮廷音樂、樂府制度,也盛行於民間,孫敏〈中原鼓吹樂的歷史嬗變〉、薛藝兵〈民間欠打的樂種類型與人文背景〉、劉勇〈從文化學角度看中國婚喪禯儀中嗩吶音樂的生成背景〉與〈中國嗩吶音樂的文化審視〉等書中,多強調鼓吹樂與民間社會的關聯,廣泛運用於婚喪禮儀等生命禮俗,風格與體裁上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成多元發展。 在台灣,鼓吹樂包含鑼鼓及嗩吶,惟在閩南語並無使用嗩吶這一詞彙,直接稱嗩吶為「鼓吹」,或簡稱「吹」(下文即用鼓吹意指嗩吶),廣泛運用於廟會迎神、戲曲、道士科儀當中,是重要的民俗樂器。

2023-11-14

柳營舊稱「查畝營」,傳說早期於庄東「三角堀」有民宅13戶,奉祀「代天巡狩 遊王」香爐,至清中葉庄頭擴大為三甲內(三角堀、東甲、中甲),每3年一科憑神示選任爐主。1915年臺灣總督府祠廟臺帳記載,本地每3年一次舉行代天巡狩祭典,1933年臺南州祠廟名鑑亦載,查畝營庄之「代天巡狩遊王會」創立於1856年(清咸豐6年),證實民俗已存在百年以上。早先「遊王公」無固定廟宇、無雕神尊,僅以「一座香爐、一座王令」,輪祀於信徒宅第,至1968年(民國57年)始因神示擇地建廟,稱「代天院」,並確立13庄頭20聚落(跨越柳營、新營、鹽水、六甲)之境域。本民俗為大臺南地區少見內陸型王醮,表現急水溪流域中游之地方特色,居民高度參與,迄今已成地方信仰文化之重要環節,具不可取代之重要性。

2023-11-03

榮樂軒北管劇團在北管軒派中屬於代表性的團體,其成立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前清光緒年間。團體目前在福成宮前積極開展薪傳和表演工作,並且能夠熟知並正確體現北管音樂的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具有代表性。此外,榮樂軒北管劇團具備傳習北管音樂的能力和意願,積極參與傳統藝術的傳承。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