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宵祈安繞境文化節

雲林縣水林鄉

水林番薯寮媽元宵夜巡

水林番薯寮媽元宵夜巡

雲林縣水林鄉

慶元宵祈安繞境文化節

水林番薯寮媽元宵夜巡

2023-11-14

雲林縣水林鄉蕃薯厝庄順天宮,創建年代:依據水林鄉蕃薯厝洪氏族譜記載於清康熙七年(西元1668年),係由洪氏祖先(洪月)翁前往大陸福建莆田湄洲朝天閣媽祖廟,恭請大媽(全國僅存的最悠久的湄州站身媽祖)、千里眼及順風耳大將軍來台,在蕃薯厝搭草廟祀奉,因此當時蕃薯厝就以媽祖從朝天閣請來就命名為「朝天宮」。因年久草廟上攀滿蕃薯藤,因此又稱為蕃薯寮媽。根據舉人洪近其先生,(原名洪神助後改為洪近其,其人跛腳但學問好精於刻印屬本庄人)賜贈的「番珠厝庄朝天宮符印」(如下圖),刻治年份為道光二十年(1832年),可知原蕃薯寮媽宮廟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順天宮,而是「朝天宮」。北港媽祖根源也來自於湄洲朝天閣,西元1694年時由樹璧和尚移駕來台供奉,且原來宮廟名稱為天后宮,是之後經過改建後才更名為現今的朝天宮。相傳一日蕃薯寮媽降旨,為了與北港朝天宮區隔,深怕被誤解神尊為北港媽祖之分靈,故希望改名為今日的順天宮。

於清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整修大廟後並改稱「順天宮」,民國五十四年再次重修。水林蕃薯厝順天宮為開台第一鄉水林鄉當地歷史最久的媽祖廟。 每年元宵節起三天三夜的蕃薯寮媽元宵夜巡活動,始於何時開始已不可考,但根據耆老所說於日治時期之前即有,已是本村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年度盛大祭典。夜巡活動特色有面桶炮、射火馬、鑽轎腳、祈平安大龜及迎蕃薯寮媽遶境等,尤其是第三天農曆正月十七日更是盛況空前,活動時常尤晚上開始持續到到隔天中午前才結束,總吸引全國各地民眾蒞臨參與,在台灣元宵民俗盛會有「北部平溪天燈 、中部雲林水林蕃薯寮媽三天三夜元宵夜巡、 南部鹽水蜂炮 、東部炸寒單爺」,當地活動具有幾百年的歷史,可堪稱屬於文化上的軟古蹟,至今仍保存下來,雖然遶境範圍已沒有像清朝時期範圍那麼大,但是在蕃薯寮媽三天三夜的遶境時間則是拉長,綜觀全台各地民俗慶典活動,大多遶境時間拉長是因為遶境範圍大,其密度就會比較不足,而蕃薯寮媽三日遶境範圍雖在蕃薯村與山腳村兩村的區域內進行,在遶境過程中,家家戶戶為了將媽祖留在自家久一些,故以施放大量的煙火,希望能獲得媽祖娘娘更多的庇祐,但同時也將遶境時間拉長,足已得知其煙火密度及信徒、旅外子弟熱情參與的精彩程度,能代表中部元宵文化慶典的民俗節慶文化活動。過程年年精彩,旅居他鄉遊子更企盼此時回鄉參與,也具家鄉獨老見到孩孫的凝聚性團圓意義,儼然是「蕃薯厝的過年」,也使得一年比一年更為熱烈盛況。 蕃薯寮媽元宵夜巡是咱庄頭、也是咱雲林縣的重要文化資產,值得大家好好傳承與保存,這項無形文化資產,只要好好規劃發揚光大,一定能引進觀光遊客,帶動地方繁榮。順天宮蕃薯寮媽與善男信女生活、學業、職業、社區發展是如此的緊密連結,深深的正面影響確實少見。

相關文章

2023-10-13

臺灣跳鍾馗的主要目的在於驅除邪煞,祈求生活環境安寧。以鍾馗驅邪的習俗基本上是由中國大陸古代驅逐疫鬼的大儺轉化而來,明清學者認為鍾馗是由古人擊鬼法物之一的『終葵』(桃木棒)衍化,最遲應該在唐初神格化。關於鍾馗的傳說甚多,其中一則敘述鍾馗出現在唐明皇臥病時的夢境裡,以啖鬼手段驅邪。在宋代,除了沿襲唐人年終懸掛鍾馗圖像避邪的習俗外,除夕時並有由伶工裝扮鍾馗,敲擊鑼鼓遊行的儀式。

2023-11-13

明末清初,自福建遷徙來台之李、陳、謝、劉姓人氏定居在松柏嶺,並奉祀隨身攜帶的武當山北極玄天上帝香火,後因族人遷徙他處,香火遺留住宅之中,附近居民延續祭祀,之後自寮中請出,遂捐資改建小祠奉祀。地方傳言,約在乾隆10年(1745)時,北極玄天上帝化身白鬚老翁,至鹿港某雕塑店訂塑玄天上帝神像(即現奉祀之大上帝、二上帝、三上帝神像)並指定型態寸法。後通知松柏坑人士迎回祭祀,在眾人商議之下,擴建為廟宇,並按乩童指示,命名為「受天宮」。

2023-11-08

北港老塗獅,創辦人黃清塗(1930一2014),享壽86歲,綽號老塗獅,臺灣雲林北港人,武術家及中醫家。 北港老塗獅創辦人黃清塗出生於昭和5年(1930),出自北港勤習堂,30年代師承北港勤習堂第三代陳水來老師父(黃清塗之義父),學習武術、白鶴獅陣及白鶴獅製作技術,後來初設舘號為「北港勤習堂 鳳陽國術舘」,民國49年(1960)以自家班底跟隨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聖誕遶境,後來舘號正式更名為「北港老塗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