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同安族群於乾隆初年至大龍峒地區開墾,並將原鄉奉祀的保生大帝信仰帶至當地,大龍峒保安宮約在嘉慶十年(1805年)至道光十年(1830年)起建而成。「保生大帝聖誕慶典」為大龍峒保安宮重要的年度盛事,大正14年(1925年)4月7日的《臺灣日日新報》記載:「當市大龍峒保安宮。奉祀保生大帝,威靈久著。……六日午後為保生大帝神駕,出遊境內之日。過午各音樂團神輿等到保安宮齊集。于神輿遶境,全無阻礙,于是稻江附近各藝閣、音樂團,暨其他一切行列,……由午後一時半啟發,經大龍洞町、出大橋町、永樂町、遶太平町、日新町等。」為當時保生大帝誕辰遶境之形式、規模與範圍。大龍峒保安宮之祭祀與廟會習俗發展至今,信眾熱烈參與,為地方重要的盛典,戰後政府提倡節約祭祀,廟會的辦理規模較小,但是其格局與形式未有太大改變,保安宮於1994年以保生大帝聖誕慶典為核心,開展保生文化祭,包含遶境、過火、三獻、放火獅及家姓戲等民俗儀式及相關活動,並辦理藝文、古蹟導覽等教育推廣活動,反映在地迎神文化及大龍峒保安宮信徒社群的凝聚力。
保生大帝聖誕慶典,包含遶境、三獻、過火、放火獅、家姓戲等文化傳統,農曆3月14日遶境由廟方與信徒合力傳承至今,反映大龍峒保安宮信徒社群的凝聚力。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農曆3月14日繞境,由保安宮在地信徒組成之力士會及交陪宮廟參與,巡行臺北市傳統漢人聚落大龍峒、大稻埕一帶,力士會繞境時使用的神獸神輿車,其神轎型態綜觀全國祭典極為少見,深具在地特色,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依據《台灣日日新報》記載,保生大帝聖誕慶典遶境、三獻、過火等文化傳統可追溯至日治時期,至今仍傳承延續著。一方面,放火獅與字姓戲也在1994年廟方於以保生文化祭為契機,重新復甦延續辦理。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登錄基準「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