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炷香走九華山地藏庵

嘉義市東區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

嘉義市東區

用一炷香走九華山地藏庵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

2023-11-14

地藏庵源於明末安徽九華山的信眾追隨鄭成功,護持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金身渡海來臺,當時未有固定供奉神像場所。清康熙中葉,信士擇定於現址供奉。1716年(康熙55年),由北路營守備游崇功募資正式建「邑厲壇」,供奉地藏王菩薩 。1717年(康熙56年),游崇功再擴建北側廟殿,增設佛堂奉祀地藏王菩薩,為今北嶽殿地藏王廟。1740年(乾隆5年),知縣李倓修建,擴大北側房舍,並應允提供當時內地居民客逝者之棺槥在此寄頓與舉行殯葬儀式,對安定生民發揮甚大功能。日治時期1895年(明治28年),合併邑厲壇與佛堂為「嘉邑九華山北嶽殿地藏王廟」。1938年(昭和13年),嘉義市尹 川添修平執行眾神歸天政策,僅留嘉義市境內城隍廟為道廟、聖神宮為儒廟、地藏庵為佛堂,全市各寺廟的佛像集中於地藏庵奉祀。1945年後,各街庄的地方人士紛紛前往三間廟宇將遭沒收的神像請回原供俸廟宇重啟香火,各廟宇紛紛創立爐主會辦理祭典。北嶽殿地藏庵於1946年10月設立總爐會。自1946年10月起設第一屆總爐主。1970年1月13日成立「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管理委員會」。1992年1月14日成立財團法人。1978年起設安座爐主,及開光爐主、啟建爐主各1人。

嘉義市從普度完後的農曆8月1日,一直輪流辦到農曆10月15日,擲頭家爐主成為嘉義人常見的現象。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的過爐儀式從1945年後開始,因為信仰圈臨近於嘉義市街內,當時送爐儀式皆以徒步恭請至各部爐會爐主、副爐主宅。1945年後各附屬團體相繼成立,大鼓團使用鐵牛車載運大鼓與職司樂器人員,其餘皆為徒步進行。約為1990年間,臺灣經濟起飛,道路交通運輸進步,參與跋爐主的人數日益增加,距離可遠至嘉義縣民雄鄉與水上鄉等地,因而才出現大卡車的載運。 地藏庵在跋爐活動興盛時期有將近30座的爐流傳於信徒間,目前剩存11座。這11座包含總爐會(5爐);駕前轎班會(2爐);駕前音樂會(1爐);駕前義集樂大鼓團(1爐);駕前將爺會(2爐)。早期神明會還包含同業公會,例如東市場福興陞、後興陞、西市場和義陞和果菜市場文華會等,都有到北嶽殿辦爐主會的紀錄。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對嘉義市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動,地藏庵過爐科儀至今變化不大,但因時代的變遷,過爐活動參與人數逐漸下降。

相關文章

2023-11-13

關於炮炸寒單爺風俗的來由,民間流傳數種說法:一、寒單爺為武財神趙公明,商家以鞭炮迎接寒單爺,期許生意會益發興隆。二、寒單爺為無惡不作的地方惡霸,於元宵節接受炮炸以求「贖罪」,故寒單爺又被稱為流氓神。三、寒單爺為瘟神,人們以鞭炮驅逐之。供奉寒單爺的玄武堂堂主李建智認為,寒單爺應為武財神趙公明。約於民國38年(1949),臺東市民陳培昌、鄭藤、林國德從南部請來了寒單爺、天王君、三太子等三尊神像,供奉於陳培昌家中。寒單爺金身由信徒輪流供奉,並未建立廟宇。民國78年(1989),當年爐主李建智請回家宅供奉,設立「玄武堂」,成立管理委員會,至此寒單爺才有了固定安奉的場所。

2023-11-08

鼓吹樂出現甚早,在〈中國音樂辭典〉一書中,認為鼓吹樂最初的使用,和漢代初年班壹所帶領的游獵隊伍,以及西北民族生活有關,歷代經典〈禮記〉、〈漢書〉、乃至宎代郭茂倩著〈樂府詩集〉等,亦有鼓吹樂始的紀錄。鼓吹樂除了用於國家儀式、宮廷音樂、樂府制度,也盛行於民間,孫敏〈中原鼓吹樂的歷史嬗變〉、薛藝兵〈民間欠打的樂種類型與人文背景〉、劉勇〈從文化學角度看中國婚喪禯儀中嗩吶音樂的生成背景〉與〈中國嗩吶音樂的文化審視〉等書中,多強調鼓吹樂與民間社會的關聯,廣泛運用於婚喪禮儀等生命禮俗,風格與體裁上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成多元發展。 在台灣,鼓吹樂包含鑼鼓及嗩吶,惟在閩南語並無使用嗩吶這一詞彙,直接稱嗩吶為「鼓吹」,或簡稱「吹」(下文即用鼓吹意指嗩吶),廣泛運用於廟會迎神、戲曲、道士科儀當中,是重要的民俗樂器。

2023-11-03

「uyas kmeki」這種祭典舞蹈歌具有複音歌唱的特色,其精髓在於領唱者的即興領唱和領舞。在過去的歲月裡,有能力擔任領唱的人才在部落間代代傳承這項傳統藝術,然而現今傳承機制已經不再存在,這使得這種傳統藝術面臨瀕危的情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