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王爺有食,冤魂亦有食

臺南市後壁區

後壁崁頂放火馬

後壁崁頂放火馬

臺南市後壁區

池王爺有食,冤魂亦有食

後壁崁頂放火馬

2023-11-14

頂射火馬,這是後壁崁頂聚落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相傳其歷史十分悠久。有關射火馬的歷史緣由,主要與地方發生戰事,因廟東沼澤之地傷亡慘重,冤魂怨氣甚重,致使崁頂庄「鷄不啼,狗不吠」,後經庄 內耆老士紳共商對策後,遂請池王爺降駕解危處置,經過池王爺溝通協調、安撫亡靈之後,遂與好兄弟承諾「池王有吃,冤魂亦有吃」,自此之後地方平安無事,民眾亦得以安居樂業,池王爺給信眾的啓示「凡事,良性溝通協調必能成事,要信守承諾,言出必行」,因此庄民乃固定在池王爺聖誕進行好兄弟普渡與射火馬活動。

世代相傳,遵照神示,長期自主辦理,已成為崁頂人重要信仰活動。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民俗起源與盜賊襲擊官兵或盜匪搶庄遭襲殺有關,亦與區域歷史、地景緊密扣連,顯著反映族群與地方之特色。「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與文化之特色」。儀式內容代代相傳,迄今仍保持傳統形式。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其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相關文章

2023-11-14

鳳邑舊城城隍出巡最早在日大正7年(1918)即有相關紀錄。出巡繞境活動,彰顯鳳邑舊城城隍廟的傳統信仰,與興隆內外里十三角落相互連結的地方性,鳳邑舊城城隍廟管理委員會即由這十三角落公廟共同等組。城隍出巡前的開營、接旨,香陣中的路關牌交接、長老坐三輪車、自問心大算盤、軟身城隍、點心旗(梓官區茄坑)及庄頭自組陣頭(宋江獅、十二婆姐陣)等等,具在地特色。民俗活動與地方人民生活緊密結合,目前居民仍持續進行,互動參與度極高。

2023-10-13

歲次乙酉年(民國34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後,瘟疫四起,民不聊生,又逢三期末劫,況西方風氣與物質漸漸趁虛入侵,誘惑人心,瑤池金母觀滾滾紅塵火宅,墜之甚易,出之甚難,若無慧力何能解脫輪迴之苦!乃於歲次戊子年(民國37年)農曆六月初三日普渡勝會,瑤池金母大發慈悲,救苦救難,在仙佛神聖諸高真護衛之下;聖駕下凡,發祥於花蓮市郊田浦荒野丘地的一間小茅屋中,廣收50位契子女,大顯母道,曉諭世人,造德修身,遵言向善,奉道而行,持戒以修,勤積公德,以化除劫難,共登瑤池仙境,風範光照人間。 註:以上文字參自「花蓮聖地慈惠堂總堂簡介」

2023-11-07

布農族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演唱時所呈現出來的複音技巧,是世界少有的特殊唱法。演唱時的盛裝、圍成圓圈、緩步朝逆時鐘方向移動,由屋外到屋內,處處展現人和自然的融合,深具時代意義;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曾認為布農族音樂是臺灣原住民音樂的高峰(黑澤隆朝,1943),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在近代的發展,完整保留傳統的儀式性功能,成為最具特色的布農族傳統歌謠。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之規定。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