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十四年(1809年),海盜蔡牽入侵淡水,騷擾北臺。蘆洲勇士、壯丁前往支援征戰,協助淡水泉州人,未料鄰近的漳州人引兵犯境,又引發了漳泉械鬥,蘆洲父老遂求助國姓爺庇佑,才得以化解危機。蘆洲地區居民感念國姓爺,自道光十七年(1837年)開始三年一醮祭祀,初以國姓爺畫像為祭拜對象,於田仔尾李宅等地祭祀;同治元年(1862年)湧蓮寺建立,大正八年(1919年)地方人士倡議於湧蓮寺後殿興建懋德宮,主祀國姓爺,從此由湧蓮寺統籌辦理此一地方重大醮典。因為這一起偶然的歷史事件,開啟了蘆洲居民一百八十多年來對國姓爺三年一醮的建醮祭祀,從清末蘆洲即曾舉行國姓醮,並形成傳統。
蘆洲國姓醮係當地民眾為感念國姓爺庇佑而舉辦三年一度之醮典,百餘年來當地居民均持續自發參與且高度認同。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蘆洲國姓醮為北臺灣祭祀鄭成功獨具特色的祭典,已成為地方各聚落共同宗教信仰、民俗文化之一部分,有其地方特色。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國姓醮經長期傳承、保留原有祭祀禮儀,整個醮典儀式,主要由豎燈篙、二朝醮典及三獻禮所組成,均有其程序與步驟之規範,且能關注種種禁忌行為之發生,可見湧蓮寺對保留傳統表現形式與實踐方式之重視。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登錄基準「其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