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祭典人神盟約祭

屏東縣來義鄉

來義白鷺maljeveq(祖靈祭)

來義白鷺maljeveq(祖靈祭)

屏東縣來義鄉

傳統祭典人神盟約祭

來義白鷺maljeveq(祖靈祭)

2023-11-14

白鷺部落payljus,位於屏東來義鄉,從排灣族發祥地padain經歷過八次遷徙,最後在1959年遷移到山下現在的南和村,至今已有60年,儘管部落經歷多次遷移,但部落仍保留重要的祭典,像是今年春節期間白鷺部落payljus就舉行maljeveq人神盟約祭,雖然近幾年因為經濟和就學因素,參與準備祭儀的人數不如以往,但部落家族努力維持這項傳統文化,也在過程中積極尋找傳承的方式。 maljeveq人神盟約祭,是排灣族社會重要的文化祭儀,藉著與祖靈的相聚,再一次凝聚彼此,位於屏東來義鄉的白鷺payljus部落,是現今排灣族社會,仍然保有傳統祭儀,maljeveq的部落之一,每次都在春節時期,實踐與祖靈的約定。

白鷺payljus部落,位於屏東來義鄉,從排灣族發祥地padain,經歷過8次遷徙,最後在1959年,遷移到山下現在的居住地,與高見部落統稱為南和村,至今已有60年,儘管經歷過多次遷移,白鷺部落仍然保有重要的maljeveq人神盟約祭,並且在主祭舉行前1個月,就進入整備期ive’ve’宰豬獻祭跟祖靈約期。   整備期的工作,包含製做祭竿、福球,搭建刺球場,因此全部落動員。 白鷺部落maljeveq,第一階段祭儀整備重點,在於提醒祖靈回來拿取衣物,接著就是迎接第二階段,準備迎靈與遮蔽儀式,重點在於恭請祖靈,及部落族人洗衣。 因為的3階段進入正祭,族人不得洗衣及晾晒,第3階段正祭則是,迎靈、刺球以及送靈儀式。 祭歌傳承的困難,考驗著白鷺部落,推動maljeveq文化的路,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影響的不僅有祭歌,還有在西方宗教信仰,進入部落後產生的改變。 面對著現代生活,信仰改變,還有族人旅外工作就學的影響,白鷺部落maljeveq刺球儀式的祭竿,從百支減少到25支,雖不見過去的輝煌場景,卻讓部落族人,更思考文化質量的意義,老鷹在高空俯視,vayaq拋球者用力一擲,竹子敲擊,祭竿與福球接上的那一刻,祖靈與部落族人的空間連接在一起,再次相聚再次提醒,讓白鷺部落,在過程中積極尋找傳承的方式。

相關文章

2023-10-13

過火,是一種潔淨的儀式,在新莊稱之為「弄過火」,有文史工作者認為弄之意義在於「衝」、「闖」及「撞」之意涵在其中,因此就是指衝、闖過「火堆」。過火分可為五種:金紙堆、七星爐、炭火、檀香爐、火城;而另一類田調研究則將過火分為七類:過柴火、過烘爐火、過金紙火、過火城、過油鼎火以及過燈燭火。

2023-11-14

「上白礁」係「前往白礁鄉謁祖」之意。據考證,學甲上白礁源於清領時期,學甲地區鄉民經常於保生大帝神誕日前的農曆3月11日返回原鄉福建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日治時期後由於臺灣、中國民間往來受限,遂逐漸改於當年登陸之處(將軍溪畔)舉行隔海謁祖祭典。初期受限於人力、物力,並非年年舉辦,約於20世紀中葉固定為每年舉辦。

2023-11-03

雅正齋相傳距今兩百多年,但確切時間有資料可尋者應在較晚期之後約大正10年(西元1921年至西元1931年),是雅正齋的全盛時期,館址設於主持人黃殷萍泉州街之住宅,民國39年(西元1950年)館遷至天后宮;民國45年(西元1956年)曾一度中斷而解散,至民國54年(西元1965年)重新落腳於鹿港新祖宮,民國69年(西元1980年)館址遷至中山堂老人會館至今。本縣南音文化傳承之重要標竿,極具有地方特色,值得登錄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聚英社在本縣南音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當地南管音樂的代表性團體。這支樂團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展現了當地南音文化的獨特魅力。因其對於傳統南管音樂的貢獻,鹿港聚英社南管樂團被譽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得以延續並傳承南管音樂的精髓。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