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送火王

臺南市將軍區

將軍苓仔寮保濟宮冬至送火王

將軍苓仔寮保濟宮冬至送火王

臺南市將軍區

冬至送火王

將軍苓仔寮保濟宮冬至送火王

2023-11-13

苓仔寮位於將軍區苓和里、保源里之內,是將軍區內的大聚落之一。苓仔寮以主祀「池府千歲」的「保濟宮」為聚落公廟。 苓仔寮先祖自中國移民來臺,將植棉、手工彈被及手工紡織技術傳入此地,逐漸發展成為製被產業聚落,並以此工藝聞名,素有「棉被巢」、「棉被窟」之稱。苓仔寮因農業社會草寮及棉被產業較為畏火,怕發生火災,而逐漸發展出於 冬至前夕「送火王」之俗。

「送火王」是指火醮(或稱「打火部」、「禳熒祈安」)儀典的最末端,現多作為火醮的代稱。火醮一般可見於大型醮典中的「前置作業」,透過火醮來祈求醮典平安順遂。根據負責苓仔寮送火王科儀之道長黃朝治所述,火醮可分成「小火部(小送)」及「大火部(大送)」,小火部儀式僅糊燧人氏神位一座,大火部則會糊三尊火德星君、燧人氏、水德星君及火鬼火獸,苓仔寮送火王儀式屬小火部。

相關文章

2023-11-13

媽祖信仰是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也是移民社會和海洋文化的表徵,台灣民間供奉媽祖的廟宇、神壇、民宅和舟船數量眾多,而媽祖的信徒更是遍佈世界各地不可計數。關於媽祖的身世,自宋代以來即有許多版本,各地文獻方志、碑文均有不同說法;直到清代以降,民間大致採信明僧昭乘所著《天妃顯聖錄》之說,有關媽祖身世的說詞才日趨一致,然而《天妃顯聖錄》屬神話小說,是否足以作為媽祖身世的依據,實有待商榷。關於媽祖的誕辰,台灣民間皆認定是農曆三月廿三日,其實在宋元兩朝文獻中均未提及媽祖誕辰;明代之後才訂為三月廿三日。按李獻璋所撰〈元明地方志的媽祖傳說之演變〉考證,乃因明代船舶多於三月返航,按慣例須祭拜媽祖以酬謝神恩之故。

2023-11-03

鹿港聚英社南管樂團的創立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間,即約在西元1840年左右。這支南管樂團的創社始於當時,由王崑山先生(號稱虎先)所領導。他是南管音樂及南管戲曲泉州派的重要推動者之一。 聚英社在本縣南音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當地南管音樂的代表性團體。這支樂團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展現了當地南音文化的獨特魅力。因其對於傳統南管音樂的貢獻,鹿港聚英社南管樂團被譽為本縣「傳統藝術」團體,得以延續並傳承南管音樂的精髓。

2023-11-03

鹿陶洋宋江陣代代相傳,已具百餘年歷史,不僅扎根於地區性文化歷史,且定期操演,值得保存;配合全區已公告登錄為聚落之江家古厝,倘以該歷史建築作為核心,保存此一無形文化財,將可對江家古厝於結合傳統藝術之發揚、推廣上有所助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