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墜地與蜘蛛精鬥法的故事

臺南市新化區

大目降十八嬈

大目降十八嬈

臺南市新化區

七星墜地與蜘蛛精鬥法的故事

大目降十八嬈

2023-11-13

新化舊名「大目降」,相傳古代庄社地形地貌是風水師口中的「八卦蜘蛛穴」,整個穴位的中心,是在中山路與中正路交叉口(舊名「三角湧仔」)。自此十字路口向8個方向輻射岀8條交通線,含往玉井、永康、關廟、新市等4條主線,往礁坑、大灣、唪口、大坑等4條副線,形成四正方、四隅方俱全的「八卦地穴」。 除了「八卦蜘蛛穴」之外,市街的民間信仰宮廟間又形成「七星墜地格局」。原來,市街內庄社古代分為8堡,其信仰中心分別為護安宮(王公廳)、北極殿、太子廟、觀音廳、清水寺、武安宮、朝天宮等,這7座宮廟被認為是「七星」,遂有「七星墜地格局」之說。

七星加上八卦,對地方上來說是物產豐饒、人才輩出的好地理,然而,它也有後遺症,就是在蜘蛛穴中的蜘蛛精會定期作亂,危害鄉里。傳說時間一到,蜘蛛精會在穴中吐絲結網、產生迷惑人的妖氣,尤其是剛過完年的這段時間影響最大。妖氣使得庄社裡的婦女,變得行為放蕩,把家人們搞得雞飛狗跳、驚慌失措。後來,庄民們只好求助於公廟「朝天宮」的神明。經由媽祖指示:若要破解地靈上所引起的災厄,需請坐落於七星位上的宮廟眾神巡境遊街,再配合眾善信齊心之力才能解除。 於是市街上的居民聽從神明指示,於農曆元月18日晚間舉行繞境祈安活動,各廟陣頭及信眾踴躍參與,十分熱鬧,名為「十八嬈」。日治後期,日中戰爭於1937年爆發,日本政府推行「皇民化運動」,這項民俗活動也被禁止。 終戰後的50~80年代也未再舉行,直到1995年因地方文化逐漸受到重視,才又恢復舉辦,然活動時間已由晚間改為白天。後來2000年也舉辦過1次。這2次都因文建會的重視與經費挹注,活動內容變得多元化,除傳統繞境之外,普渡誦經、蒙山施食、虎頭埤放水燈、花車遊行等等,十分精采,時間也延長為3天。 除了這2次擴大舉辦之外,以後雖沒有年年各廟聯合舉行,公廟「朝天宮」還是會自行以媽祖神駕繞境一番。

相關文章

2023-11-03

黃鳳珍女士是國內客家採茶戲界的代表性資深丑行演員,她生於演藝家庭,父母親已在客家採茶戲領域維生,並且師承於知名前輩包公妹、劉盛龍、賴慶谷等,深具採茶戲的藝術底蘊。她的唱腔詮釋保留了老式採茶風格,並且擅長演繹採茶戲中的丑行角色,包括「憨丑」、「精丑」和「女丑」,甚至能跨足生行角色,展現多樣化的演技。

2023-11-10

「梧棲走大轎」和一般民俗活動不同,只在媽祖遶境或進香活動時,各個廟宇回來競跑進廟的儀式;在臺灣地區相當少見,也作為各宮廟競爭的活動。「走大轎」儀式最早的發展區域是梧棲老街區,後來逐漸形成整個梧棲區的祭典儀式,但由於是依附在神明遶境或進香的活動之中,每次走大轎的規模與時間無固定的模式,但此項儀式為全國唯一,具有其特殊性。而早期梧棲街區廟宇扛大轎並無所謂的「踏腳步」,主要就是以走大轎來進行,所謂的走大轎,就是由扛轎子的人,將轎子扛起,然後急速往前奔跑,在廟前或對方轎子前,所有扛轎者向後轉180度,再衝回起步處,有時一組人連續跑了數趟,有時會更換扛轎者,然後繼續奔跑,直到大家願意停止。

2023-11-10

端午節,台灣俗稱為「五日節」,是民間三大民俗節慶之一。端午節的起源甚早,漢代之後又結合悼念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造成端午節是在紀念屈原的謬誤。其實,端午節可能是源自古代驅除瘟疫的習俗,或起源於龍圖騰的祭祀,與屈原投河之事並無直接關聯。台灣人的端午節按民間流傳習俗而言,端午節的各項習俗多與驅瘟除疫有關,而五月又是夏季之首,台灣俗諺有「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敢放」之說,意味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直到度過端午節才算正式進入夏季,被子棉襖也才能收起來存放。夏季天氣炎熱蚊吶孳生,瘟疫疾病易於流傳,因此民間就以插菖蒲艾草、掛香包、喝午時水等各種儀式,來達到袂瘟辟疾的目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