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墜地與蜘蛛精鬥法的故事

臺南市新化區

大目降十八嬈

大目降十八嬈

臺南市新化區

七星墜地與蜘蛛精鬥法的故事

大目降十八嬈

2023-11-13

新化舊名「大目降」,相傳古代庄社地形地貌是風水師口中的「八卦蜘蛛穴」,整個穴位的中心,是在中山路與中正路交叉口(舊名「三角湧仔」)。自此十字路口向8個方向輻射岀8條交通線,含往玉井、永康、關廟、新市等4條主線,往礁坑、大灣、唪口、大坑等4條副線,形成四正方、四隅方俱全的「八卦地穴」。 除了「八卦蜘蛛穴」之外,市街的民間信仰宮廟間又形成「七星墜地格局」。原來,市街內庄社古代分為8堡,其信仰中心分別為護安宮(王公廳)、北極殿、太子廟、觀音廳、清水寺、武安宮、朝天宮等,這7座宮廟被認為是「七星」,遂有「七星墜地格局」之說。

七星加上八卦,對地方上來說是物產豐饒、人才輩出的好地理,然而,它也有後遺症,就是在蜘蛛穴中的蜘蛛精會定期作亂,危害鄉里。傳說時間一到,蜘蛛精會在穴中吐絲結網、產生迷惑人的妖氣,尤其是剛過完年的這段時間影響最大。妖氣使得庄社裡的婦女,變得行為放蕩,把家人們搞得雞飛狗跳、驚慌失措。後來,庄民們只好求助於公廟「朝天宮」的神明。經由媽祖指示:若要破解地靈上所引起的災厄,需請坐落於七星位上的宮廟眾神巡境遊街,再配合眾善信齊心之力才能解除。 於是市街上的居民聽從神明指示,於農曆元月18日晚間舉行繞境祈安活動,各廟陣頭及信眾踴躍參與,十分熱鬧,名為「十八嬈」。日治後期,日中戰爭於1937年爆發,日本政府推行「皇民化運動」,這項民俗活動也被禁止。 終戰後的50~80年代也未再舉行,直到1995年因地方文化逐漸受到重視,才又恢復舉辦,然活動時間已由晚間改為白天。後來2000年也舉辦過1次。這2次都因文建會的重視與經費挹注,活動內容變得多元化,除傳統繞境之外,普渡誦經、蒙山施食、虎頭埤放水燈、花車遊行等等,十分精采,時間也延長為3天。 除了這2次擴大舉辦之外,以後雖沒有年年各廟聯合舉行,公廟「朝天宮」還是會自行以媽祖神駕繞境一番。

相關文章

2023-11-07

陳勝在,1954年生,是一位具有豐富歌仔戲演出經驗的演員。他的藝能專研於歌仔戲中的三花角色,這在歌仔戲表演中是一個具有特殊性的角色。他的演出受到了明華園昔日劇團演員洪進丁和父親陳明吉的啟發和指導。在演員訓練歷程中,他受到了劇場洗禮,不僅參與了歌仔戲,還與現代劇場界的大師吳靜吉、賴聲川等人有合作接觸。他的表演手法非常多樣,包括電影、默劇、電視和歌仔戲等,他強調觀眾是表演的核心,演員需要將觀眾放在心裡,並透過身體語言、情緒表現,以及節奏掌握等技巧,將角色的心境和情感傳達給觀眾。

2023-11-07

東華皮影戲團為家族代代相傳,是臺灣具有悠久歷史的皮影戲團。與眾不同之處即是配合時宜,不只侷限於表演古老傳統技藝,而能作各方面改良,例如影窗加大、影偶尺寸亦增加,色彩更鮮豔,各關節操縱自如,並能作出高難度技巧及隨時可變幻製造畫面特殊效果的燈光等。 東華皮影戲團除了名滿南部地區外,民國四十至五十五年代是皮影戲業當中,唯一走遍全省各戲院能叫座的戲團。先後應邀前往日本、菲律賓、香港、美國等地演出。更由於第五代團長張德成先生對皮影戲的貢獻甚鉅,於民國七十四年榮獲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並於民國七十八年當選全國首位重要民族藝術藝師。目前第六代團長張榑國、張義國先生於民國七十六年起繼承衣缽接掌主演之職,並對臺灣皮影戲之保存、推廣不遺餘力。除了保持傳統之外另加創意,以靈活富有節奏的演技廣受觀眾好評。曾榮獲傑出藝術薪傳金獅獎,全國十大傑青年薪傳獎及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皮影戲首位習藝結業生。

2023-09-18

楊蓮英女士坐科11年,基本功札實穩健,在京劇武旦方面有獨到之表演心得,能戲甚多,符合《傳統表演藝術登錄認定及廢止辦法》第4條第1款認定基準「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知識、技藝與文化表現形式,並具代表性」。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