鯪鯉原是穿山甲台中端節舉辦全國唯一

臺中市南屯區

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

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

臺中市南屯區

鯪鯉原是穿山甲台中端節舉辦全國唯一

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

2023-11-10

端午節,台灣俗稱為「五日節」,是民間三大民俗節慶之一。端午節的起源甚早,漢代之後又結合悼念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造成端午節是在紀念屈原的謬誤。其實,端午節可能是源自古代驅除瘟疫的習俗,或起源於龍圖騰的祭祀,與屈原投河之事並無直接關聯。台灣人的端午節按民間流傳習俗而言,端午節的各項習俗多與驅瘟除疫有關,而五月又是夏季之首,台灣俗諺有「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敢放」之說,意味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直到度過端午節才算正式進入夏季,被子棉襖也才能收起來存放。夏季天氣炎熱蚊吶孳生,瘟疫疾病易於流傳,因此民間就以插菖蒲艾草、掛香包、喝午時水等各種儀式,來達到袂瘟辟疾的目的。

台中市最早開發的地區是南屯的犁頭店,相傳早期有許多動物在此棲息,直到張國等人來到南屯開墾後,南屯區內的飛禽走獸均開始移往他處,唯穿山甲還居住在地下或洞穴裡。以此衍生,風水學認為犁頭店正好位於一個穿山甲穴,穿山甲長相怪異,全身覆有瓦狀鱗片,自古被視為靈獸,能為地方帶來吉祥,而穿山甲有冬眠的習慣,因此每至端午時節,村民們均穿上木屐,用力踩地面,透過巨大的聲響欲將穿山甲震醒。另外還有一個說法,犁頭店俗稱「拉狸」,據古老傳說,墾荒時期,有一隻金色的「拉狸」(穿山甲)睡在地下,先民深信一旦穿山甲一覺不醒,會為子孫帶來災難。尤其端午節酷熱時節,最易使穿山甲昏睡,所以當地居民,會設法吵醒穿山甲讓牠「翻身」,老一輩的也認為只要穿山甲持續的「翻身」,地方一定會出現很多優秀人才,一直延續至今,演變成每年的端午節正午時,由里長帶頭,穿上長木屐,用競走的方式比賽「驚醒」穿山甲,讓穿山甲「翻身」,更穿插各式傳統民俗才藝活動,例如打陀螺、抬轎比賽、鐵圓框慢行等活動。

相關文章

2023-11-07

陳天榮先生和呂博達先生的創新將來自澎湖的藝陣踏涼傘融合了武術動作,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高雄地區踏涼傘表演藝術。他們將廣東武術與傳統踏涼傘結合,不僅為這項傳統技藝帶來新的發展,還使其具有了獨特的在地特色。這種創新和融合將踏涼傘從民俗領域推向表演藝術,展現了高雄地區踏涼傘的獨特魅力。在民國107年,這一獨特的踏涼傘表演藝術被正式登錄為高雄市定傳統表演藝術,彰顯了其在地文化價值。

2023-10-13

根據地方耆老的傳述,百年前古早的葛瑪蘭城,有一位名叫「貓仔枝」的賣麵龜小販,因終年身體欠安,逐至城隍廟請示城隍爺,經神明指示-於中元普渡前日,貓仔枝需組織一隊吹鼓陣,繞境宜蘭城的東、南、西、北四方,而後貓仔枝逐不藥而癒。

2023-11-13

媽祖信仰是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也是移民社會和海洋文化的表徵,台灣民間供奉媽祖的廟宇、神壇、民宅和舟船數量眾多,而媽祖的信徒更是遍佈世界各地不可計數。關於媽祖的身世,自宋代以來即有許多版本,各地文獻方志、碑文均有不同說法;直到清代以降,民間大致採信明僧昭乘所著《天妃顯聖錄》之說,有關媽祖身世的說詞才日趨一致,然而《天妃顯聖錄》屬神話小說,是否足以作為媽祖身世的依據,實有待商榷。關於媽祖的誕辰,台灣民間皆認定是農曆三月廿三日,其實在宋元兩朝文獻中均未提及媽祖誕辰;明代之後才訂為三月廿三日。按李獻璋所撰〈元明地方志的媽祖傳說之演變〉考證,乃因明代船舶多於三月返航,按慣例須祭拜媽祖以酬謝神恩之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