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駕前往新港奉天宮進香繞境

臺中市大甲區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臺中市大甲區

起駕前往新港奉天宮進香繞境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2023-11-10

緣於清領時期,相傳當時大甲居民每隔12年便會前往福建湄州祖廟朝天閣進香,因規模不大、參與人數不多,且12年才舉行一次,並未引起注意。日治時期,臺海交通中斷,進香受阻,乃改往北港朝天宮進香;初期,參加人數約40人,其後隨著時序進展、政經發展與媒體效應,規模逐漸擴大,參與人員不再局限於大甲、大安、外埔和內埔(后里)的「大甲53庄」信眾,至1980年代人數已高達10餘萬人,成為全臺最知名的媽祖進香活動。其時,國內媒體大肆報導大甲媽祖前往北港「謁祖進香」或「大甲媽祖回娘家」之事,大甲鎮瀾宮認為此說易遭誤解為「大甲媽」是分靈自北港朝天宮,於是決議將「北港進香」改為「遶境進香」,將「刈火」改為「添火」,惟此舉卻引起雙方誤解。此時,新港奉天宮適時表明歡迎大甲媽祖到新港進香,加上1987年鎮瀾宮組團前往湄洲朝天閣迎回祖廟媽祖神像,隔年又前往港里天后祠迎回聖父母神像,於是自1988年起取消前往北港進香與刈火,轉往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

其傳承顯現媽祖信眾所尊崇之悲天憫人、撫慰人心等共同價值,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1目:「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相關文章

2023-10-12

萬和宮天上聖母老二媽源自清朝嘉慶8年,具備特有傳說與信仰活動,尤其為臺灣唯一的神明(媽祖)省親活動。此民俗活動具備先民來臺的開發精神及聚落活動的特殊性,結合了西屯與南屯居民的情誼與交流,是地方信仰及民情的結合之展現,認為有重大歷史意義與地方特色。

2023-11-02

陳錫煌先生是操偶領域的優秀演師,他的操偶技藝細膩生動,圓熟典雅,是亦宛然一派的指標性演師。他保存了相當數量的劇目,並在技藝傳習、推廣以及國外演出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陳錫煌先生師承父親李天祿,從小就在戲班裡聽學操偶的手藝技法,他對布袋戲的知識、技藝、文化表現形式非常熟悉,並且具有傳習該項目的能力和強烈意願。在文化脈絡下,他被認為是適合被登錄的人選。

2023-11-07

昭和十年(1935年)出生於臺南歌仔戲世家,自幼耳濡目染,王束花十二歲至內臺劇團「明春園」學戲。 在父親有意栽培之下,除歌仔戲曲調外,除歌仔戲曲調外,王束花還學習南管(高甲)、北管曲調並使用到演出上。十六歲至「新賽樂劇團」學習花旦,並拜當時名京劇演員李永雄為師,由京劇基本功學起,奠定扎實身段基礎,也習得不少京劇劇目。 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與丈夫-林竹岸先生創立「民權歌劇團」,創辦至今已逾五十年,致力傳唱歌仔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