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扛著走的房子

臺南市安南區

竹籠茨-李養

竹籠茨-李養

臺南市安南區

可以扛著走的房子

竹籠茨-李養

2023-11-10

熟知竹籠茨建材特性、建築結構原理,並善用建材表現造型美感。具竹籠茨建造之知識、技藝及經驗,並熱心傳承與推廣,為文化脈絡下不可多得的適當保存者。

台南市安南地區新吉庄,早年為鹽鹼旱澇之地,許多伏流水與河床飄忽不定,歷年均有「做大水」災情,地方稱呼氾濫河川為「青瞑蛇」。居民為求住居安穩,遂發展出「竹籠茨」建築工法,以竹管為梁柱,並以鑿孔穿榫方式銜接結構。於大水過後,將未倒塌竹屋,敲除壁面土泥減輕重量後,即可扛起快走,移至高地躲避下一次水患。 「竹籠茨」是臺南台江地區的傳統民居形式,以口徑尺寸各異的竹管,鑿口榫接之後架接成屋。頂棚覆以芒草、茅草遮雨。周圍四壁常以竹編夾泥牆代之。其屋基僅擱置於平坦硬地上,並未埋入地下,俟大水氾濫退去,敲破四周壁垣減輕重量,再以人力扛至高地等待洪水退去。充分反映鹽分地帶、易淹水地區的居民生存智慧。

相關文章

2023-11-01

楊瑞西先生傳承自傳統泥塑、剪黏工藝系統,造型、構圖、佈局及設色等極具宗教文化及民俗意趣,遵古法施作,如五股助順將軍廟之泥塑、剪黏作品,具備相當卓越的藝術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辨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1目:「具有藝術價值者」之登錄基準。

2023-11-09

王郭挺芳出身自保守的公務員家庭,兒時會到舅父魏得璋的雕刻工作室學習雕克和繪畫,臺南高商畢業後出社會的他,以穩定家計為先,自行創業經營電器材料行,事業十分順利。一次到香港旅行時,在書店看到一本傳統藝術的書籍提及磚雕,發現「磚雕」在傳統建築裝飾中有其重要的地位,於是當時經常運用工作之餘,由第三國出入中國大陸尋找磚雕遺蹟及技藝。 因當時臺灣無人能教他這門技術,1984年(民國七十三年)正值不惑之年的他,決定結束事業,踏上藝術追尋之路,背起行囊隻身遠赴中國各地習藝,一去將近一年。初至中國安徽省之時,沒有朋友也不敢主動詢問,挺芳師租了一輛腳踏車四處尋訪,在一星期後於歙縣找到了一位磚雕師傅,便央求師傅:「你讓我住下來,教我雕磚,我刻給你看。」傳統技藝的師傅沒有教學系統、教材及手稿資料,僅能口述教學,因挺芳師具有木雕底子,經師傅指導、加上一番苦學後,從中國安徽將這門幾近式微的工藝技術帶回臺灣。

2023-11-10

1957年15歲開始跟隨父親傅錠鍈學習建築彩繪,並時常與前輩祖師爺李金泉(泉州人,傅錠鍈的師傅)、李秋山(李金泉的兒子,傅錠鍈的師兄弟)等人一同工作,後來因為至台北工作的關係,與洪寶真及莊武男師徒熟識,也間接學習洪寶真的「 堵頭彩繪」技藝。傅柏村一生皆投入傳統建築彩繪中,累積豐富廟宇彩繪經驗,擁有純熟的知識與技術,並使用傳統材料(漆),並自製工具,保存傳統技法。其彩繪技藝高超備受肯定,亦傳承至其兩子,為少數仍使用彩繪技術者。傅柏村承襲開啟新竹彩繪發展的李金泉派系,延續寺廟彩繪特色,讓世人透過彩繪領會文化的奧妙與精髓。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