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婆娑大地的錦繡斑斕

南投縣南投市

天然染色-陳景林

天然染色-陳景林

南投縣南投市

源自婆娑大地的錦繡斑斕

天然染色-陳景林

2023-11-10

婁經緯教授的指導對陳景林的染織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1984年參加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染織科的編織研習期間,陳景林受到了婁經緯教授的賞識與感召,決定長期投入染織的研究。婁經緯教授是一位外聘的染織大師,他曾在1959~62年在美援機構擔任助理研究員,跟隨美籍染織顧問瑪麗.艾勒學習纖維編織,並在包浩斯系統的研究與設計方法上有豐富經驗。

陳景林和馬毓秀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長期的田野調查,記錄、收集文物,分析比對,獲得了許多珍貴的資料。特別是在天然染色與傳統紡織技藝方面,獲得了廣泛而深入的學習。這些經驗和知識也被轉移到對台灣天然染色的研究中。此外,王勝男老師在1984年暑假的染織研習班中對陳景林產生了深遠的啟發,尤其是在草木染方面。陳景林從此與天然染色結下不解之緣,並在日本老師指導下研究台灣染料植物。

經過多年的努力,陳景林和馬毓秀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不僅在台灣各地進行了田野調查,還執行了多個專案研究,包括「找尋台灣的色彩」、「潭南村災後重建」、「台灣纖維材質在編織上的設計與應用」等。他們也在1998年推出的《大地之華―台灣天然染色事典》和《植物煉金術》等著作中分享了他們的研究成果,開啟了台灣天然染色的學習與推廣風氣。

人類染織文化的發展確實早於文字的發明,這一歷史可以從眾多出土文物和文獻中找到蛛絲馬跡。在中國和台灣,天然染色工藝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脈絡。從古至今,染織技術在這兩個地區都已經相當成熟。在出土文物中,可以觀察到戰國時期以降各個時代的織作和染色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而台灣的染織工藝則承襲了中國的華夏文化,同時又融入當地原住民文化和近代的歐美及日本的影響,形成了多元而豐富的風貌。

然而,在清代以前,台灣染織工藝相關的文獻較少。有一些記載提到荷蘭人引入藍靛染料及其初期栽種情況的文獻,據說目前仍保存在荷蘭海牙的檔案館中。清代近三百年間,缺乏專著性的染織文獻,大部分資料僅散見於地方志書中,如《台灣省諸羅縣志》、《台灣省鳳山縣志》等。這些資料大多僅提到染織相關的物產,較少細緻記錄工藝流程。直至日治時期,相關記載才開始較為詳實,如台灣總督府殖産局林業試驗場在恆春進行的染色試驗報告。

隨著國民政府遷台,新教育培養的專家學者開始進行更為系統和詳細的染織記錄。近現代的專家學者如易希陶、賴耿陽、莊世琦、章以慶等相繼出版了涉及染織技藝的著作,包括對動植物分類、色素成分、藥效、纖維材料、織品組織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其中,陳景林的實証研究體系,透過對傳統的認識、築基田調、反覆實驗,銜接當代並開創未來,形成了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研究體系。總的來說,台灣的染織文化歷經漫長的歷史發展,不僅承襲中國的傳統,還吸收並融合了多元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染織工藝風貌。

相關文章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排灣族陶壺(三地門鄉)保存者雷斌(Masiswagger Zingerur,瑪斯斯格• 金路兒)1972年生於屏東縣內埔鄉。1990年左右,雷斌的父親雷賜(Umas Zingrur,巫瑪斯•金路兒)開始嘗試製作陶壺,雷斌在耳濡目染下,與父親一同學習。雷斌高中念書時選擇雕塑組,學習當代的陶藝製作技法,如拉胚、灌膜、上釉及燒釉等。雷斌退伍後,正式投入原住民族陶壺的工藝研究,透過考古學文獻與實地調查,請教阿美族、達悟族族人關於製陶的方法,並參考其他南島語族的製陶技法,開始著手從事陶藝創作。雷斌自學多年後,其技藝臻至成熟精湛。

2023-11-10

許建福先生的泥塑紙糊獅頭製作展現了對傳統工藝的深厚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創新中保留著古典與現代美感。他的作品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能反映臺灣北部舞獅技藝的地域性文化和流派特色。其中,嘴巴部分可開闔活動的設計,彰顯了臺灣北部開口獅的典型特色,這不僅是一種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對當地舞獅傳統的呈現。這種特色不僅讓獅頭更加生動有趣,也使觀眾更能感受到臺灣北部舞獅的獨特之處。

2023-11-09

Pasang.Pihaw賴福來先生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技術和環境知識的泰雅族男子,他精通部落生活中的各種技藝,包括編織、弓箭、漁具製作等,這些技藝具有廣泛且繁複的特點。他的技藝反映了泰雅族傳統生活中的工藝,包括木工藝、網袋編織、弓箭、漁具等,這些工藝具有地方性和特殊性。特別是在織作背帶方面,他使用梭子變化顏色和織紋,挑織出菱形紋樣,展現了泰雅族工藝的美感,具有藝術性。他的工藝技巧與族群文化相融合,呈現出泰雅族傳統工藝的精髓,同時也具有地方性和特色,因此他被認定為泰雅族傳統工藝的保存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