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竹編藝術家

南投縣竹山鎮

竹編工藝-蘇素任

竹編工藝-蘇素任

南投縣竹山鎮

台灣竹編藝術家

竹編工藝-蘇素任

2023-11-10

蘇素任女士傳承自傳統竹編工藝人間國寶黃塗山等人。嫻熟於傳統竹編工藝技術與技法,基本功夫扎實,以傳統竹編工藝為主體,著墨於「減法、禪意」概念,連結生活美感,把傳統竹編用創新手法呈現。 近年來,結合傳統竹編工藝與大面積空間進行編織,運用空間整體氛圍中,呈現竹編工藝震撼人心的感動。主要靈感來源為日常生活體驗,不僅造型細膩多變,亦展現其藝術性與創造性。

竹是一種台灣地區常見的植物,取得容易且用途廣泛,不但可以食用,透過對於竹材的加工,可以取得更為細緻的編織材料。日治時期開始關注台灣竹藝產品,認為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因此,台灣總督府當局在竹山等地設立的工藝傳習所,對於有志於竹工藝發展的人們,施以更精緻的教育傳習。當時,除了建立教育體系外,將竹製品引導銷售至外地,建立南投甚或是竹山當地竹工藝,乃至於竹編的發展基礎。戰後,竹山等地豐富的竹資源,與地方刻意的培育竹編工藝人才,使得竹編工藝得以長久發展。由於厚植竹工藝人才,在1960年後逐步開始發展,當時出口導向的經濟活動,竹產業成為重要的環節。

相關文章

2023-11-09

蘇木山先生出生於北港扶朝里,他師承了剪黏一脈,先後跟隨柯訓、洪坤福、梅青雲、石蓮池等大師學習剪黏技藝。他的父親在土水司阜從事粗梁、抓屋脊、金爐等工作,這讓他早年就接觸到了這門工藝。在初中畢業後,他開始跟隨堂哥蘇偉吉(松壽)向石蓮池司阜學習剪黏等技藝。在師父的嚴格訓練下,他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學習剪黏技術,並且成功出師。

2023-11-10

陳清輝先生熟知漆器製作知識、技藝及表現形式。漆器製作可表現漆工藝技法特色,陳清輝先生具有習能力及意願。陳清輝先生師承陳火慶及王清霜、王水河等大師,於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漆器」為以漆工藝製造「盛器」之泛稱,歷史可追溯至河姆渡文化時期,考古發掘遺物出土漆木碗,迄今已將近7千年歷史。採自漆樹之「生漆」,其有耐酸、耐熱效能,塗刷於器物上具有隔絕效果,可防止木材腐壞,因此其後也發展至家具裝飾,明代更有《髹飾錄》詳撰漆藝技法,可見其歷史悠久及與生活關連之緊密。

2023-11-01

游禮海先生為大溪區木雕工藝指標性人物,其作品具備極高層次的傳統藝術價值,造型優雅、比例完美、雕刻細緻,與大溪地區傳統家具密切連結,值得登錄為桃園縣大溪傳統木工藝之保存摺,鼓勵並輔導其致力於傳承及保存工作。台灣地區主要由漳州、泉州移民組成,他們將福建地方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帶入台灣,其中包括了纏花這種傳統手工藝。在廈門地區,纏花工藝至今仍然存在。早期,台灣婦女將纏花製作視為一種副業,並在婚嫁場合中使用,後來逐漸普及至日常生活和宗教儀式中。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