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祥先生為人間國寶黃塗山藝師之次子,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深諳黃塗山藝師的竹編秘訣,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黃啟祥先生作品注重實用性,擅於展現生活器具,其健康狀況良好,具高度傳習能力及意願。黃啟祥先生民國99年至102年獲選成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黃塗山竹編傳習計畫」傳習藝生,並於102年經結業考核審查通過,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人間國寶黃塗山次子,長時間跟隨黃塗山學習,承自其技藝,基本功夫相當紮實。1963年,因家中製作外銷竹藝品,因協助父親於家中趕製外銷品,遂逐漸全部接手其父親的家中工作。1966年初中畢業,跟隨黃塗山至南投縣工藝研習所學習3年,從基礎剖竹到完成作品皆逐一學習。結束後,開始在家中製作父親承接的訂單,如:髮夾、胸針、鑰匙圈、飾品等。1968年至竹藝工廠工作約2年,以行李箱、花器製作居多,因工資微薄,1969年轉職至台灣三洋台中修理廠工作,但假日仍返家仍幫忙傳統竹編相關工作,1978年服完兵役後則轉至公務單位服務。但工作之餘,仍投入傳統竹編工藝的學習, 2007年自公務單位退休,自此專心投入傳統竹編工藝的創作與教學。
竹是一種台灣地區常見的植物,取得容易且用途廣泛,不但可以食用,透過對於竹材的加工,可以取得更為細緻的編織材料。日治時期開始關注台灣竹藝產品,認為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因此,台灣總督府當局在竹山等地設立的工藝傳習所,對於有志於竹工藝發展的人們,施以更精緻的教育傳習。當時,除了建立教育體系外,將竹製品引導銷售至外地,建立南投甚或是竹山當地竹工藝,乃至於竹編的發展基礎。戰後,竹山等地豐富的竹資源,與地方刻意的培育竹編工藝人才,使得竹編工藝得以長久發展。由於厚植竹工藝人才,在1960年後逐步開始發展,當時出口導向的經濟活動,竹產業成為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