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編織失落的根

屏東縣瑪家鄉

魯凱族編織-杜夏連

魯凱族編織-杜夏連

屏東縣瑪家鄉

重新編織失落的根

魯凱族編織-杜夏連

2023-11-10

保存者生平或保存團體創立沿革 魯凱族編織保存者杜夏連於1947年5月10日出生於屏東縣瑪家鄉。習藝過程 由於部落中的學習並不是藉由文字所習得的知識,很大的一部分是透過手做、口述及日常生活中所營造出來的情境,並加以學習的過程,杜夏連從小向母親學習編織,家人的編織用具皆出自於她的手。杜夏連精通編織、珠繡、縫紉與月桃葉等魯凱族傳統工藝,其作品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原住民的素樸質感。平常會以講師的身分,參加公部門委託辦理的魯凱族部落編織人才培力訓練課程,為延續魯凱族編制技藝盡一份心力。


魯凱族是嚴謹的民族,生活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規範,包括行為舉止、衣著服飾、禮儀尺度;魯凱族沒有刑法罰則卻依照傳統的道德規範而存在千年、口傳遵行千年。其中關鍵在於細節,例頭飾的樣式、長度寬度、色彩…隱藏著階級與身分,若配戴不適宜者,部落長老會在眾目睽睽的聚會中強行摘除。 此種服飾道統所以面臨沒落的命運,除了道德、價值體系的改變,也因技藝傳遞斷層、植物取得、辨識、製作…等原因而造成傳承上的困難。若不經政策的扶植與保護,此種生活手作技能消逝的未來是顯而易見的。 魯凱族老人家常說:「日常生活用品中除了錢以外,是不需要與平地人交易與來往的」,此話足徵魯凱族手工藝的完整性及目前流失的嚴重性。

相關文章

2023-11-10

林烈輝製鑼技藝傳承自其父林午已歷一甲子有年,技藝精湛,銅鑼之選料、製作工序、捶打、銲接、成形等均具有一定的脈絡與格式,累有經驗。瞭解保存者傳習的責任與義務,經常參與社區、學校、文化場域示範製鑼工藝推廣教育及文創活動,有傳習意願。傳承製鑼相關知識與工藝技術,對於鑼之音色、表現以及與排場、陣頭演出,民俗節慶之關係均能有所掌握,為文化脈絡下適當的保存者。

2023-11-01

許陳春以傳統刺繡技法為基礎,賦予立體刺繡新生命,創作出麒麟、火雞、龍等栩栩如生的作品,展現出他高超的技術和藝術造詣。他的作品曾經獲得文建會民族工藝獎,具有藝術性。特別是他的八仙綵作品,運用繡線、布及針為媒材,以特殊的技法,讓八仙立體化,具有特殊性。他天生的女紅好手,無師自通地投入立體刺繡的創作,將傳統刺繡變成漂亮的擺飾品,並因此獲得「鹿港第一繡」的美譽,具有地方性。

2023-11-08

江岳哲是台灣獅頭製作的保存者,他堅持使用傳統的紙糊製作方式,已經持續40年。他的紙糊獅頭製作過程非常耗時,一隻獅頭需要45天的時間完成,包括塑模、上紙、脫模、編筐、綁手棍、上色、裝飾等多個步驟。製作紙糊獅頭的過程中,他堅持不使用現今市面上流行的玻璃纖維、不鏽鋼及鋁等替代材質,而是保留了傳統的紙糊技藝。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