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好手藝禮敬神佛投身錫雕半世紀

雲林縣北港鎮

錫工藝-蔡明堂

錫工藝-蔡明堂

雲林縣北港鎮

以好手藝禮敬神佛投身錫雕半世紀

錫工藝-蔡明堂

2023-11-09

蔡明堂的作品被廣泛應用在知名的公廟,例如朝天宮、慈誠宮、保安宮等,這些作品不僅顯著地反映了特定族群或地方的生活特色,而且具有代表性。他的技術不僅局限於錫器,還包括銅和鐵等金屬材料的施作,展現了他多才多藝的一面。蔡明堂的創作豐富多樣,為台灣的金屬工藝增添了獨特的藝術價值。蔡明堂是的作品不僅具有高度的美感,而且展現了他精湛的技藝和對古老錫器製作技術的傳承。他來自一個錫器製作世家,並且繼承了家傳的工藝流派。他擅長保存並應用古老的「入銅」技術,並將其結合到錫銅工藝中。

台灣的錫工藝派別可分為福州派與泉州派,台南、嘉義、北港則大多以泉州派風格的錫工藝為主。泉州派的風格較強調段型,造型簡約大方、裝飾紋樣素養,垂珠、纓絡、流蘇等搭配是其特色之一。而北港藝師蔡明堂八十年後的作品風格則接近較華麗的福州派,善用模鑄、多層次繁複、細部常應用貼金箔等華麗的特色,此一轉變主要是因應客人訂製而有的特色。這樣的轉變不僅顯示了藝師們的靈活適應能力,也使得台灣的錫工藝更加豐富多樣,充滿著創意和藝術性。希望這些優秀的藝師們能夠繼續傳承和發展台灣的錫工藝,讓這項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永續保存。

北港的錫工藝與北港的開發、朝天宮媽祖信仰的歷史密切相連,北港最早在清治台時期,就有「打鐵街」一稱的街道,足以說明當時金屬工業的盛況。 關於錫器的使用,不僅是廟堂的宗教禮器,也出現在生活中,與常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臺灣錫器的使用類型,大致可分為祭祀用禮器與日常生活用品兩大類。

相關文章

2023-11-09

溫貞祥從小由母親教授籐編之處理及編織技術,之後跟隨部落安文毅長老學習。具備完整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編製鄒族特有倒三角形背簍,技術純熟。長期在部落、社區,向青年學子傳習鄒族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對此工藝世代傳承具使命感。家學淵源,並師從已故安文毅耆老系統學習鄒族傳統竹藤工藝知識與技術,長期於在地編織倒三角形背簍,實踐資歷超過六十年。

2023-11-08

林喜美女士擅長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其技藝精湛,精熟各種基本技法,進而出神入化,精巧地將平織、緯挑、經挑融合,且能依據族群部落的慣習,巧妙創新,展現賽德克族織布文化;亦熟稔傳統苧麻線材產製工序,包含剝麻、染煮、捻紗等過程。林喜美女士曾擔任多所大學原住民族文化、織布課程講師,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工藝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並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林喜美女士長年居於部落,傳統織布技藝承繼部落耆老而來,長時間學習、研究、創新,為族群內具代表性之織藝保存者,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09-18

在過去對外交通不便,傳統自給自足的泰雅族社會當中,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一切皆須自己動手做,而在生活工藝之製作上,男女有別。織布工藝是傳統生活中婦女所必備的技能之一。而除此之外的工藝製作,幾全由男性為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