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湖海醮國寶匠師傳承糊紙

金門縣金城鎮

金門傳統糊紙-翁文標

金門傳統糊紙-翁文標

金門縣金城鎮

后湖海醮國寶匠師傳承糊紙

金門傳統糊紙-翁文標

2023-11-09

翁文標藝師的技術傳承自父親翁享杭,他9歲便跟隨父親工作,剛開始只能幫做一些簡單的粗製活,16歲便已經學到了糊紙的各方面技藝,民國之後兩岸不通,一些材料都須自製,如尪仔頭,各種表情如哭、笑、開口、合口、歪嘴、斜目等,都要做出表情,才能產生生動的尪仔齣。在這種情況下,翁文標也擁有捏塑土模的功夫,後來他各類糊紙製作都擅長。具該登錄項目熟知並能正確體現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藝及文化表現形式。翁文標藝師所糊製的王船做工繁複且屬傳統樣式,船身線條優美,內部配件立體、完整而熱鬧,用竹與紙的配合,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然而很多人學的只是基本動作,只會基本功,這門技藝在他心目中是很寶貴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當中的學問很廣博。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及意願。

文標藝師專長糊製一般醮儀、王醮、海醮、奠安、喪禮等慶典儀式之糊紙,所做作品精緻度深獲地區民眾肯定,且始終堅守於傳統糊紙工藝上的精神與製作能力,於民國100年翁文標獲登錄為「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在該登錄項目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臺灣本島環境社會變遷快速,土葬逐漸為火葬所取代,環境的重視、 美觀的要求與改變,加以糊紙藝師、殯葬業者與道士競爭激烈,彼此削價之下,製作出的糊紙作品越來越簡易、粗糙,取而代之的華麗紙板印刷卻深受現代人喜愛,紛紛追求紙板印刷出來的現代簡易糊紙商品;傳統糊紙藝師生意逐遭蠶食,壓縮了藝師的生存空間,難以養家糊口,亦讓糊紙工藝無法繼續傳承,技藝精湛的老藝師禁不起歲月的折騰,逐漸離開人世,在後繼無人的狀況之下,糊紙產業維繫面臨存續的危機。 金門糊紙也受臺灣印刷成品的影響,但因地理歷史環境等因素,比臺灣多保留了一點古樸的傳統味道。目前糊紙坊數,尚處於一個均衡的狀態,居民對傳統的信仰,糊紙藝師對作品的堅持,讓金門地區的糊紙仍保有傳統風格,也因為與臺灣本島的隔離,在技法、材籿甚到使用上也產生差異,甚而比臺灣精緻,在社會發展快速變遷之下,金門糊紙相對具有保存價值。 (資料來源:金門縣傳統工藝普查表)

相關文章

2023-11-09

黃趙石女士是一位傳統蓪草紙花工藝的傳承者,生於民國25年。她的丈夫,黃德河,是一位蓪草紙花的工藝師,被宜蘭縣政府列為無形文化資產。黃趙石嫁入黃家後,不僅協助婆婆製作春仔花和黑貓花,還協助丈夫製作蓪草紙花的葉子,並幫忙晾乾染好的蓪草紙等工作。在製作蓪草紙花時,黃德河負責整組植栽的組裝,而黃趙石則是協助他的重要助手。黃德河使用報紙、木屑等材料製作樹幹,其中木屑會先和顏料、膠水混合攪拌後再鋪設於報紙上,形成蓪草紙花的獨特外觀。

2023-11-10

單志淵師事多位古琴製作師傅,此生皆投入斫琴志業,並按照古法記載,斫琴必開鑿琴頭的舌穴、聲池、琴尾的韻沼以及琴身中的天地柱,是傳統唐宋古法中最重要的「聲形韻象」的部分,能導致全面良好共鳴,保存古琴製作完整工序。亦有多位名家彈奏與收藏其作品,且擁有完整的製琴空間與設備,能正確體現古琴製作之知識與技藝。單志淵已有多位子弟長期培育中,並持續於自身樂器工坊及多所大學授業,具教學熱忱並具傳習能力與意願。單志淵遵循古法,堅持幾乎失傳之唐宋傳統,以傳統工法斫琴,於斫琴技藝上嚴謹專注,對待古琴如藝術品般,並充分展現個人技藝與時代特色,於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10

馬毓秀女士在天然染色領域已有逾三十五年的研究經驗,長期與陳景林先生合作,致力於天然染色的研究、試驗和教育推廣,對臺灣的染織工藝產生深遠的影響。她的學藝過程始於1984年,當時陳景林參加了一個由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舉辦的暑假工藝研習。在這個研習中,陳景林的染織課程引起了馬毓秀極大的興趣,兩人決定一同拜師婁經緯老師學習。婁師曾在1959~62年間任職美援機構,跟隨美籍染織顧問瑪麗.艾勒學習纖維編織,並將包浩斯系統的研究與設計方法帶回台灣。馬毓秀和陳景林在婁師門下學習了長達三十年,形成深厚的師生情誼。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