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美學人間漆器工藝名家

臺中市大甲區

夾紵漆器-廖勝文

夾紵漆器-廖勝文

臺中市大甲區

漆器美學人間漆器工藝名家

夾紵漆器-廖勝文

2023-11-09

夾紵漆器是漆工藝中的一個重要技法,具有悠久的歷史。這項技法非常複雜,無論是媒材還是技藝,都具有傳統工藝的特殊性。漆工藝在臺中市的發展與夾紵漆器的技法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保存這項技術,並且它具有地方性的意義。廖勝文是這項技術的保存者,他深入研究夾紵漆器已有二十年之久,並且在這段時間內,他的技藝一直未曾間斷。他擅長脫胎夾紵技法,充分展現了這一技藝的特色,他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通过他的努力,夾紵漆器這一傳統技術得以保存和發展。

西元1916年,日人在本市新富町二丁目一番地(現今民族路接近三民路),設立「山中工藝所」,製造美術工藝品,也開啟了漆器技藝於本市發展之先機。漆器歷史可遠溯至河姆渡文化時期,考古發掘遺物出土漆木碗,迄今已將近7千年歷史,漆係採自漆樹之「生漆」,其有耐酸、耐熱效能,塗刷於器物上具有隔絕效果,可防止木材腐壞,因此其後也發展至家具裝飾,明代更有《髹飾錄》詳撰漆藝技法,可見其歷史悠久及與生活關連之緊密。漆器工法繁雜,胎體以漆層層包覆,每層塗刷、陰乾、打磨相當耗時,如係「脫胎」(夾紵)製作,則更是曠日費時,且生漆與皮膚接觸常引起過敏反應,俗稱漆咬,導致漆工藝傳承並不容易。

相關文章

2023-11-09

呂界元因鏤空木雕技術佳,雕刻繪稿技巧兼具,沿續臺灣本土繪師體之風格,呈現地方特色,故為登錄為本縣木雕保存者。臺灣的木雕藝術主要隨漳、泉、閩、客等先民拓墾傳承而來,在閩南傳統的傳承脈絡下,自生活的應用出發,逐步提升木雕的藝術價值,也培養出本地特色的木作鑿花匠師、器物木雕以及神像木雕匠師。嘉義為當時漢人開臺的主要據點之一,作品以神像、廟宇為主,早期臺灣各地的廟宇興建,都可以看到嘉義木雕師傅的身影,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二條地方性基準,爰以登錄為傳統藝術。

2023-11-09

劉素珍工藝師自小在阿嬤的藺草香味中嬉戲長大,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對於藺草工藝的基本技法:「底一編」、「底二編」、「加減草」、「添草」、「阆草」、「收編」等技法均非常純熟。劉素珍工藝師擅長利用異材質搭配,使作品不再是單一色系,利用地方在地元素將現代生活居家用品融入傳統工藝。

2023-11-09

溫雪雲工藝師從小跟著母親學習藺草編織的技法,自小學畢業後就以藺草編織為業,擔負起家庭生計,雖然辛苦但卻磨練出一身精湛無比的藺草編織技藝,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