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畫筆刻畫出新人生

嘉義縣朴子市

布景彩繪-陳明山

布景彩繪-陳明山

嘉義縣朴子市

用畫筆刻畫出新人生

布景彩繪-陳明山

2023-11-09

朝陽派(祖師張朝陽,傳張清根先生,再傳張錦濤先生),陳明山先生師承張錦濤先生。 遷居嘉義縣後,開枝散葉,傳徒張水清、洪武雄、陳明山、林丙皇、,洪武雄傳徒賴登祥,今之戲劇布景彩繪工作者,師承可說源於嘉義縣,故有「嘉義縣是戲劇布景的故鄉」之說。 (二)陳明山師承臺灣民俗戲劇布景祖師張朝陽的第三代傳人張錦濤為師,學習布袋戲、歌仔戲等傳統戲曲布景,早期曾是黃海岱、黃俊雄布袋戲團專任布景彩繪師,目前專門從事醮壇、藝閣及傳統布袋戲劇布景等相關彩繪,作品題材多以五顏六色的布景龍、鳳、麒麟等吉祥物為主。

布袋戲最原始的演出型態,一般認為是「肩擔戲」。肩擔戲一詞最早見於1795年(清乾隆60年)。 布袋戲在發展之初,主要是在室外,俗稱為:野臺戲(外臺戲),因此在戲臺設計上便傾向於拆卸與攜帶的便利性。基本上布袋戲的演出戲臺有兩種,一種是肩擔戲,這類江湖賣藝的布袋戲,其舞臺比較簡陋,以其扁擔撐起為之,或者是以其隨身攜帶的戲籠為之,這類簡易的舞臺主要是配合他們四處演唱賣藝的需要,因此在運輸上力求簡便,要求一個人就能將所有家當隨身攜帶,並且善加利用,如此才可物盡其用,迅速移動。 日治時期臺灣的布袋戲班為了避免彩樓在製作、搬運、使用、存放以及影響演員演出等不利的因素,又必須滿足觀眾欣賞要求,逐漸模仿自中國大陸來臺戲班的戲臺布置,將平面寫實繪畫布景的方式應用在布袋戲戲臺。 戰後布袋戲的表演從彩樓進展到鏡框戲臺後,隨著舞臺尺寸的加大,布景畫布取代了原來的木雕設計。

相關文章

2023-11-09

吳彩卿工藝師從小跟著母親學習藺草編織的技法,自小學畢業後就以藺草編織為業,擔負起家庭生計,培育兩位弟弟至大專畢業,雖然辛苦但卻磨練出一身精湛無比的藺草編織技藝,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吳彩卿工藝師對於藺編技藝的教學工作亦多所著墨,多年來在山腳國小、致民國中、聯合大學工設系學生常有教學工作,甚或在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學系連續三年均有開設藺編課程,吳彩卿工藝師亦為藺編技藝教學群師資之一,所以對傳統藺草工藝存與傳承貢獻良多。

2023-11-10

賴永發先生師承新竹許錦相漢式傳統雕刻,從事木雕工藝40多年,熟悉漢式木木雕技術,擅長鏤空圓雕技法以及「清底」技術,作品以人物、花鳥見長,曾獲文建會第三屆、第四屆民族工藝獎佳作,台灣區木雕創作比賽優選,第一屆傳統工藝獎雕塑類三等獎,第四屆國家工藝獎入選等獎項。賴永發先生掌握相關技術,有傳習能力與意願。賴永發先生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2023-11-08

黃德勝是泉州派粧佛藝師陳金泳的徒弟,他的學習過程是在糊紙店裡自主摸索和師傅陳金泳的指導下進行的。起初,他在糊紙店中協助師傅,根據師傅的需要提供所需工具。在這個環境中,他無形中學到了如何製作糊紙作品。師傅並不是一直手把手地指導,多數基本製作方式他需要自己摸索,只有在遇到困難或需要訣竅時,師傅才會提供指導。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