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畫筆刻畫出新人生

嘉義縣朴子市

布景彩繪-陳明山

布景彩繪-陳明山

嘉義縣朴子市

用畫筆刻畫出新人生

布景彩繪-陳明山

2023-11-09

朝陽派(祖師張朝陽,傳張清根先生,再傳張錦濤先生),陳明山先生師承張錦濤先生。 遷居嘉義縣後,開枝散葉,傳徒張水清、洪武雄、陳明山、林丙皇、,洪武雄傳徒賴登祥,今之戲劇布景彩繪工作者,師承可說源於嘉義縣,故有「嘉義縣是戲劇布景的故鄉」之說。 (二)陳明山師承臺灣民俗戲劇布景祖師張朝陽的第三代傳人張錦濤為師,學習布袋戲、歌仔戲等傳統戲曲布景,早期曾是黃海岱、黃俊雄布袋戲團專任布景彩繪師,目前專門從事醮壇、藝閣及傳統布袋戲劇布景等相關彩繪,作品題材多以五顏六色的布景龍、鳳、麒麟等吉祥物為主。

布袋戲最原始的演出型態,一般認為是「肩擔戲」。肩擔戲一詞最早見於1795年(清乾隆60年)。 布袋戲在發展之初,主要是在室外,俗稱為:野臺戲(外臺戲),因此在戲臺設計上便傾向於拆卸與攜帶的便利性。基本上布袋戲的演出戲臺有兩種,一種是肩擔戲,這類江湖賣藝的布袋戲,其舞臺比較簡陋,以其扁擔撐起為之,或者是以其隨身攜帶的戲籠為之,這類簡易的舞臺主要是配合他們四處演唱賣藝的需要,因此在運輸上力求簡便,要求一個人就能將所有家當隨身攜帶,並且善加利用,如此才可物盡其用,迅速移動。 日治時期臺灣的布袋戲班為了避免彩樓在製作、搬運、使用、存放以及影響演員演出等不利的因素,又必須滿足觀眾欣賞要求,逐漸模仿自中國大陸來臺戲班的戲臺布置,將平面寫實繪畫布景的方式應用在布袋戲戲臺。 戰後布袋戲的表演從彩樓進展到鏡框戲臺後,隨著舞臺尺寸的加大,布景畫布取代了原來的木雕設計。

相關文章

2023-11-10

單志淵師事多位古琴製作師傅,此生皆投入斫琴志業,並按照古法記載,斫琴必開鑿琴頭的舌穴、聲池、琴尾的韻沼以及琴身中的天地柱,是傳統唐宋古法中最重要的「聲形韻象」的部分,能導致全面良好共鳴,保存古琴製作完整工序。亦有多位名家彈奏與收藏其作品,且擁有完整的製琴空間與設備,能正確體現古琴製作之知識與技藝。單志淵已有多位子弟長期培育中,並持續於自身樂器工坊及多所大學授業,具教學熱忱並具傳習能力與意願。單志淵遵循古法,堅持幾乎失傳之唐宋傳統,以傳統工法斫琴,於斫琴技藝上嚴謹專注,對待古琴如藝術品般,並充分展現個人技藝與時代特色,於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

2023-11-01

製墨為傳統文房四寶工藝之ㄧ,陳嘉德製墨能承繼傳統,一枝獨秀,其價值在於工序、工法、工料的技藝傳承,技法具有藝術之重要性。繼往開來,遵循古法,純以手工製墨,有其獨到之處。

2023-11-10

1957年15歲開始跟隨父親傅錠鍈學習建築彩繪,並時常與前輩祖師爺李金泉(泉州人,傅錠鍈的師傅)、李秋山(李金泉的兒子,傅錠鍈的師兄弟)等人一同工作,後來因為至台北工作的關係,與洪寶真及莊武男師徒熟識,也間接學習洪寶真的「 堵頭彩繪」技藝。傅柏村一生皆投入傳統建築彩繪中,累積豐富廟宇彩繪經驗,擁有純熟的知識與技術,並使用傳統材料(漆),並自製工具,保存傳統技法。其彩繪技藝高超備受肯定,亦傳承至其兩子,為少數仍使用彩繪技術者。傅柏村承襲開啟新竹彩繪發展的李金泉派系,延續寺廟彩繪特色,讓世人透過彩繪領會文化的奧妙與精髓。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