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腳下的金黃

苗栗縣苑裡鎮

藺草編-吳淑芬

藺草編-吳淑芬

苗栗縣苑裡鎮

山腳下的金黃

藺草編-吳淑芬

2023-11-09

吳淑芬工藝師從小跟著母親及姊姊吳彩卿學習藺草編織的技法,自小學畢業後就以藺草編織為業,與姐姐一起擔負起家庭生計,培育兩位弟弟至大專畢業,雖然辛苦但卻磨練出一身精湛無比的藺草編織技藝,從藺草備料工作至整個產品的編織,均能獨力完成。 吳淑芬工藝師對於藺編技藝的教學工作亦多所著墨,多年來在山腳國小、致民國中、聯合大學工設系學生常有教學工作,甚或在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學系連續三年均有開設藺編課程,吳淑芬工藝師亦為藺編技藝教學群師資之一,所以對傳統藺草工藝存與傳承貢獻良多。


苑裡藺草編織的起源,相關文獻有不同的見解,「苑裡藺草編織」與「大甲蓆帽」,這兩者名稱的爭議,自昭和十年(1935年)台灣總督府在台北舉辦「臺灣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博覽會」起爭論迄今(張仲堅,2010)。有研究者認為,以今日的行政區劃分,爭論往昔產業形成名義,易陷入狹隘的地域觀念,恐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張仲堅,2002);然而,致力於地方知識建構的人類學者紀爾茲認為,文化詮釋興起一種轉變,應從人類生活起居過活的行動中去建構文化的多樣性,並應將社會從編織到巨大的因果中轉變為安置於當地人的認知建構中以求解釋(2002,楊德睿譯),於是建立當地人所屬的語彙而非他人的詮釋來建構屬於在地的地方知識有其重要性。此外,近來年隨著臺灣於1990年代興起的社區總體政策的推動,由下而上的地方意識逐漸蓬勃發展,苑裡帽蓆界及文史工作者多年來也積極為苑裡藺草編織產業奔走正名,主張藺草產業不應再統稱為「大甲蓆帽」,而應建立「苑裡藺草編織」的發展脈絡與獨特性。本調查研究的文獻探討將在建立地方知識的基礎上,嘗試從相關文獻及調查報告等史料,梳理苑裡藺草編織的獨特性,並佐以此次調查研究的訪談採集發現,探討苑裡藺草編織的源流與工藝發展歷程。是為維持家計而習得此項技藝。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手工傳統技藝逐漸沒落,因深感可惜與不捨,決定【藺起爐灶】重新投入藺編的領域,以創新的工藝,讓藺草編織展現不同的藝術價值。保持具有的傳統編織技法,壓一、壓二、揀花圖案變化、增減支、起底至收邊編法、注入新的元素、從橫編創出直編法、從傳統平面作品創出立體一體成型作品,並結合中國結元素,創作突破性的藝術品,展現出傳統藝術的實用性與價值。

相關文章

2023-11-02

曾樹枝先生是南投陶手擠坯技法的傳統藝術保存者,他擁有超過60年的陶藝製作經驗,尤其擅長手擠坯技法,成就了許多優秀的陶瓷作品。南投陶的手擠坯技法是一種獨特的成型方法,它需要將土條一節一節地推擠、搓合,然後用陶拍將作品打磨,形成堅固的陶器。

2023-11-08

廖慶章具備傳統彩繪、素描和水墨畫等多方面技能。他的作品在表現傳統風格的同時,也融入了現代美學觀念,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他的傳統技法非常優秀,熟練掌握各種色料在不同材質上的運用,並能自如地創作出自由寫意的作品。他的作品源於傳統廟宇彩繪,受到台南潘氏門神華麗風格的影響,同時也融入當代水墨精神,具有個人風格和地方流派特色。

2023-11-01

楊重家先生擅長剪黏泥作,作品生動活潑,造型立體,層次分明,刻劃細膩,富於變化,極具傳統藝術之價值,具藝術性。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1目:「具有藝術價值者」之登錄基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