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頭匠人舞獅武師

臺中市大甲區

獅頭製作-陳銘鴻

獅頭製作-陳銘鴻

臺中市大甲區

獅頭匠人舞獅武師

獅頭製作-陳銘鴻

2023-11-08

陳銘鴻是一位長期從事獅頭製作的保存者,他使用傳統的技法,通常是捏土成形,然後逐層敷以紙和布,最終製成獅頭。這種技藝要求高超的技巧,作品呈現出來的獅頭具有極高的藝術性。獅頭製作在當地大甲地區的武術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是一種傳統技藝,與當地的民俗文化相互輝映,具有濃厚的地方性特色。

在獅頭製作的過程中,陳銘鴻所製作的獅頭通常呈現出臺灣獅的形象,這在形制上相對較為罕見,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和文化涵義。他的技藝不僅僅體現在製作過程中的細緻和精湛,更體現在最終作品所展現出來的藝術價值和地方特色。


大甲五十三庄向以武術原鄉聞名,範圍包括大甲、大安、外埔、后里四區,學習武術原係為強身及自衛之用,漸漸發展至廟會陣頭常見獅陣表演,以致獅頭製作成為農業社會特有的傳統技藝。 臺灣獅頭因各地區域有所不同,北部橄仔獅、中部橄模獅、南部畚箕獅,客家則是開口獅,而早期武館也有自創風格,以資識別。 獅頭製作傳統作法先以土模塑形,上貼12層紙、2層布後,將土胎敲除,再上色塗裝,現在則改為紙7層、布1層,減輕重量,以利舞獅。

相關文章

2023-11-09

劉彩雲工藝師從七歲開始跟著母親學習編織藺草技藝,小學畢業後並未繼續升學而即以編織藺草工作為主業,學得一手精湛技藝,從藺草備料開始的析草、揉草、鋪草等都非常純熟細膩。 劉彩雲工藝師對於藺編技藝的教學工作亦多所著墨,多年來在山腳國小、致民國中、聯合大學工設系學生常有教學工作,甚或在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學系連續三年均有開設藺編課程,劉彩雲工藝師亦為藺編技藝教學群師資之一,所已對傳統藺草工藝存與傳承貢獻良多。

2023-11-09

杜牧河之泥塑技藝除源自家族捏麵人家學外,並曾跟隨剪黏大師洪順發、黃順安及紙糊大師陳金泳習藝,師承廣泛多元;充分掌握材料特性及融會各項技藝於一爐,造就神佛道釋人物塑造的精髓,技藝成熟,藝術性高。杜牧河傳承弟子多人,並持續開班傳授泥塑技藝,致力傳統技藝之傳習,具高度傳習能力及意願。杜牧河投身傳統泥塑工藝數十載,且師承多元,除能融會各類各家之長,其工法熟練,技藝高超,手法細膩,擅長區分神佛之風格、個性、姿態、文武、男女、場合、身份、化變、功能等,皆達致「形神兼備」。作品造形寓意及詮釋自成一格,堪稱連結古今,融入新技,卓然有成的一代巨匠。

2023-11-08

吳文進是一位具有豐富糊紙工藝技術的藝術家,他在國中畢業後拜師於將軍地區的金登富,師徒關係深厚。在師承金登富期間,他學習了道士科儀與糊紙藝術的技巧。在完成學業後,他先跟隨師傅做道士,後來自立門戶,專攻糊紙藝術,尤其擅長製作醮壇上的六騎和十騎(指糊紙製作的騎士形象),被譽為鹽分地帶糊紙藝術的頂尖高手。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