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細刻人生

高雄市三民區

布袋戲偶-陳忠榮

布袋戲偶-陳忠榮

高雄市三民區

精雕細刻人生

布袋戲偶-陳忠榮

2023-11-08

陳忠榮累積四十年的布袋戲偶雕刻的經驗,青年時期的作品不僅承襲的泉州花園頭的精髓,中年後因製作黃俊雄電視金光布袋戲的戲偶而享盛名,所刻戲偶能掌握戲中人物的性格與外貌特徵;近年霹靂布袋戲當紅,林邊師亦能求新求變,與時俱進,為高雄地區傳統布袋戲偶雕刻技術保存者之個中翹楚。其個人亦致力於各類偶戲的戲偶收藏,對保存傳統偶戲不遺餘力。

林邊師出生於屏東縣林邊鄉水利村,民國42年出生,13歲開始學習刻布袋戲偶,他的岳父的父親為鄭全明,與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同輩,丈人為鄭來發,並向大舅子鄭寶琳學刻偶,但也偶爾充當演出時打雜的夥計,如打電光,而當時已是放唱片演出,無文武場,他在學習兩年半後出師,出師後仍在戲團裏工作,也曾在屏東林邊的佛店幫忙,因此習得刻佛像的技藝,當兵後於民國64年到高雄開設華山軒佛店,民國66年結婚,在民國70年之際為黃俊雄刻布袋戲偶,因此聲名遠播,其布袋戲偶雕刻與神像雕刻皆為專業界所稱道。

布袋戲自清治中期輾轉傳入臺灣後,隨著戲劇演出形式的逐漸改變,其戲偶之造型、尺寸等亦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在1940年以前,臺灣戲班演出以古冊戲、劍俠戲為主,故普遍使用中國泉州製之布袋戲偶頭,其中尤以江加走的「花園派」及黃良司、黃才司的「塗門派」為代表,其作品分別被稱呼為「花園頭」與「塗門頭」。江加走一生雕粉偶頭無數,其中大部分皆銷售來臺灣供本地戲班使用,據聞數目可達萬件以上,後其子江朝鉉、孫江碧峰繼承家業,而「塗門派」則於清末亡佚。在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布袋戲偶頭逐漸輸入不易,因此臺灣雕刻師傅開始嶄露頭角,如彰化的徐析森,其本業原為神像雕刻(粧佛),在1940年代即嘗試雕製布袋戲偶,並得臺灣戲班所樂用,後其子徐柄垣亦克紹箕裘,另還有許協榮、沈春福、陳忠榮等人,皆為臺灣傑出的刻偶師傅。布袋戲偶自外台戲、內台戲、電視演出等時期,戲偶尺寸由一尺二逐漸加大到三尺三,偶頭的活動機關、粉彩方式等呈現出了有別於中國閩南區域之造型藝術,更發展出繽紛多元的地域性風格。

相關文章

2023-11-01

尤瑪‧達以其巧手與智慧,呈現出泰雅族傳統織布工藝的極致之美。她的作品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泰雅族祖靈信仰與社會秩序具體實踐的象徵。使用苧麻為原料,搭配天然植物染料,尤瑪‧達陸藝師的織布作品展現了獨特的文化色彩,在染織藝術與藝術史上具有卓越的價值。

2023-11-10

賴永發先生師承新竹許錦相漢式傳統雕刻,從事木雕工藝40多年,熟悉漢式木木雕技術,擅長鏤空圓雕技法以及「清底」技術,作品以人物、花鳥見長,曾獲文建會第三屆、第四屆民族工藝獎佳作,台灣區木雕創作比賽優選,第一屆傳統工藝獎雕塑類三等獎,第四屆國家工藝獎入選等獎項。賴永發先生掌握相關技術,有傳習能力與意願。賴永發先生在文化脈絡下為適當者,符合傳統工藝保存者認定之條件。

2023-11-09

螺鈿工藝的複雜性和精湛技巧使其成為一門極具挑戰性的藝術形式。軟螺鈿和硬螺鈿兩種技術分別展現了不同的創作方式,其中硬螺鈿更為困難,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專注力。這項技術的傳入帶來了新的藝術風格,並且在當時的傢俱製作領域中取得了廣泛應用。張茂森和張茂欽兄弟作為第一代學徒,在這門技術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們的堅持和努力使得螺鈿工藝在臺灣得以繼續發展,並且將其推向藝術創作的領域。然而,由於市場需求的變化和技術傳承的困難,螺鈿工藝面臨著傳承的挑戰。兄弟倆的努力和希望,期盼能夠找到合適的傳承者,將這門珍貴的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和學習這項美麗的藝術。他們的堅持和付出為臺灣的傳統藝術傳承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