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黏大師的尪仔人生

臺南市佳里區

剪黏-王保原

剪黏-王保原

臺南市佳里區

剪黏大師的尪仔人生

剪黏-王保原

2023-11-08

王保原為潮汕派剪黏司傅何金龍、王石發直系傳人,並擅泥塑,技藝精湛,曾經修護何金龍剪黏及葉王交趾陶作品。其構圖佈局具空間層次,塑造人物動作、表情栩栩如生,剪黏特色工法有「摃槌」(將玻璃剪成火柴棒狀)與「甲毛」(剪成細毛狀),並能使用早期瓷碗碟盤豐富多樣的紋樣釉色,曲勢度形加以剪裁,黏貼手路細緻,對施作過程之工具及材料運用考究,保存剪黏製作特出的技藝與知識。


剪黏又稱「剪花」,是台灣傳統建築上深具特色的裝飾工藝,融合堆花、灰塑、鑲嵌、陶藝、彩繪等手藝;製作時先以鋼筋、鐵絲、龜甲網、磚等為骨架,並以灰泥塑形,再用剪裁成小片的各色陶瓷片或玻璃片黏貼、嵌插於其上;部份人物頭像另以陶土塑燒後嵌入,組裝成熱鬧的人物齣頭或吉祥花鳥瑞獸及亭台樓閣等題材,色彩鮮豔繁複,最後加以裝飾整修而成。

相關文章

2023-11-08

林惠津西元1949年生於臺中大甲,受到祖母與母親的影響,6歲開始跟著學習編織藺草,藺草對於當時的孩子而言也是一種玩具,小時候家裡曾做過木屐草蓆的訂單外銷日本,也會有廠商訂制的圖樣,林惠津在國中時期就會給家人不一樣的編織建議,高中就讀大甲高工家政科,會將學校所學習到的技能結合藺草編織,做不同的變化。

2023-11-08

陳遠芳是一位傳統造劍技藝的保存者,他精通這門技藝中的各個工序,包括刀劍造型、裝飾、金工、木工、金屬打造和接合等,這些工藝要求細密性和技巧,同時需要巧妙地將不同材料和技法結合,展現出劍的精湛工藝和藝術性。

2023-11-09

師承父親王依春老先生,祖籍中國福建福州市,王依春在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以刺繡師傅的身分,被臺南市的廟宇聘請過來為廟刺繡八仙彩、製作佛衣、神袍及各項宗教物品。 王蘭貞繼承父親王依春在臺南市民權路開設的勝華繡莊,是臺南市刺繡界的老店,專門產銷廟宇刺繡物品及宗教節慶飾品。長女王蘭貞使用的是父親遺留的手繪稿,親自手繪各種基本圖樣,如龍、鳳、八仙、山水及動物等造形,再手工針針刺繡完成。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