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黏大師的尪仔人生

臺南市佳里區

剪黏-王保原

剪黏-王保原

臺南市佳里區

剪黏大師的尪仔人生

剪黏-王保原

2023-11-08

王保原為潮汕派剪黏司傅何金龍、王石發直系傳人,並擅泥塑,技藝精湛,曾經修護何金龍剪黏及葉王交趾陶作品。其構圖佈局具空間層次,塑造人物動作、表情栩栩如生,剪黏特色工法有「摃槌」(將玻璃剪成火柴棒狀)與「甲毛」(剪成細毛狀),並能使用早期瓷碗碟盤豐富多樣的紋樣釉色,曲勢度形加以剪裁,黏貼手路細緻,對施作過程之工具及材料運用考究,保存剪黏製作特出的技藝與知識。


剪黏又稱「剪花」,是台灣傳統建築上深具特色的裝飾工藝,融合堆花、灰塑、鑲嵌、陶藝、彩繪等手藝;製作時先以鋼筋、鐵絲、龜甲網、磚等為骨架,並以灰泥塑形,再用剪裁成小片的各色陶瓷片或玻璃片黏貼、嵌插於其上;部份人物頭像另以陶土塑燒後嵌入,組裝成熱鬧的人物齣頭或吉祥花鳥瑞獸及亭台樓閣等題材,色彩鮮豔繁複,最後加以裝飾整修而成。

相關文章

2023-11-09

夾紵漆器是漆工藝中的一個重要技法,具有悠久的歷史。這項技法非常複雜,無論是媒材還是技藝,都具有傳統工藝的特殊性。漆工藝在臺中市的發展與夾紵漆器的技法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保存這項技術,並且它具有地方性的意義。廖勝文是這項技術的保存者,他深入研究夾紵漆器已有二十年之久,並且在這段時間內,他的技藝一直未曾間斷。他擅長脫胎夾紵技法,充分展現了這一技藝的特色,他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通过他的努力,夾紵漆器這一傳統技術得以保存和發展。

2023-11-08

林朝金先生對於打粗胚、細胚、開臉、底漆、粉漆、安金箔,及入神儀式等,均十分精通。林朝金先生將技術傳承予下一代,有進一步傳習他人的力與意願。林朝金先生於民國64年向麥寮丁朝山先生拜師學藝,當時盛行大家樂、六合彩,也是台灣粧佛師傅最為忙碌的時期。丁朝山本店聘請多位來自於外地的師傅,包括江文賀以及丁金皮一起共事,另外也另聘一位專門做粗胚的師傅。林朝金因為在當時資歷比較久,且曾在新竹學習窗花雕刻,因此丁朝山即讓林朝金跟著師傅們一起做,並將技術傳承下來。當時林朝金專做粗胚,也是當時唯一的一位,因此在民國60幾年至70年期間,只要從丁朝山本店出去的每一尊神像,都經過林朝金之手。民國79年林朝金離開丁朝山本店,另外成立「信興神佛雕刻」,而此時亦是大家樂、愛國獎券結束,並開放大陸探親之際。對於台灣神像雕刻業來說,亦是重要的轉捩點。

2023-11-08

王明賢16歲拜師於將軍地區金登富道長門下為徒,學習道法及糊紙器物方法,後以此為業,專心致力於製作各項道教儀式所需紙糊用品。王明賢所學習之糊紙為硬胚工法,重視糊塑,成品堅硬沉重,此派紙偶的粗胚用金紙層層糊塑,塑出肌肉骨骼線條,然後再糊細胚、上色、裝飾,作品風格較為雄渾有威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