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妝佛再現神佛風采

臺南市北區

粧佛-林貞鐃

粧佛-林貞鐃

臺南市北區

古法妝佛再現神佛風采

粧佛-林貞鐃

2023-11-08

林貞鐃是福州派的粧佛藝師,他在臺南市枋橋頭出生,17歲開始學習粧佛藝術,師承家族中的叔叔林利銘。他在家族傳統的指導下,學習了粧佛的技藝。直到40歲以後,他獨立創業,開設了自己的神采佛像雕塑店,並延續家族的藝術傳統至今。

林貞鐃的祖父林亨琛(俗稱一粒瘤)是福州籍,光復後在枋橋頭開店,並廣收學徒。家族的製作風格以神像的紋路和色彩鮮艷漂亮為主,這種風格在粧佛藝術中具有獨特的特色。林貞鐃在受到家族傳統藝術影響的同時,也在自己的創作中加入了新的元素,使得他的作品更具獨特性。

三百多年前的漢人移民潮大多從中國沿海的福建、廣東等地渡臺而來。人民會從原鄉聘請匠師來臺雕刻一般用品與建廟和粧塑神佛像。因此,臺灣目前的雕刻師傅,幾乎全部都來自於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後裔,由於臺南市以泉州籍比例較高,自然影響宮廟、神像風格以泉州為主,同時原鄉的宗教信仰,如保生大帝、關聖帝君及郭聖王等也相當興盛。 臺南府城在宮廟興建日益蓬勃之際,造就出粧佛工藝的需求與市場,進而形成卓越的工藝技術和水準,由於臺南的傳統木雕工藝精巧,其中又多以神像雕刻為業,因此出現許多卓越的粧佛藝師。 到了日治初期,粧佛工藝在泉州、福州兩派的穩固拓展中到達高峰,1915年(大正4年)黃土水東渡日本進行雕塑方面的研究,這是臺灣雕塑界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開始重視作品的內涵是否能傳達原創者之思維。促使國內匠師開始有自己的思維與想法,逐漸本土化,勇於創作自己的作品。 皇民化運動時期各地的寺廟慘遭合併、拆除,許多富有歷史意義及藝術價值的神像作品,付之一炬,這是臺灣粧佛工藝所遭受到的空前大災難,臺灣的粧佛界的匠師被迫歇業。 戰後臺灣宗教信仰重新復甦,形成多元化的局面。隨著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讓粧佛藝師能有更好的揮灑空間,而此時的臺南市粧佛工藝也開展出新氣象,藉由傳統與現代的交互影響,發展出相互加分的機制,臺南的粧佛藝師在特定的時空背景裡,製作出符合大眾精神文化價值觀的指標性作品,進而發展屬於臺南的粧佛工藝文化,即為數百年來發展迄今所逐步建立起來的在地特色。

相關文章

2023-11-10

許朝宗長年持續從事傳統陶瓷製作,仿古瓷器陶藝精良,熟知登錄項目流派知識,並嫻熟其工序、工法等技藝,又融合天目釉古法,開創出高溫鐵鏽花的釉燒技法,正確體現該文化表現形式。許朝宗曾任教新北市鶯歌高級工商職業學校師徒制專任師傅11年,致理科技大學駐校藝術家9年,培育養成的子弟活躍於陶藝界。本人表示有意針對仿古陶瓷技藝,繼續推廣與栽培更年輕新秀,具該登錄項目之傳習能力與意願。許朝宗長期在鶯歌陶瓷業界持續多年推動仿宋、元、明、清古窯陶藝,擁有豐富經驗,及獨到工藝見解,為鶯歌「仿古陶瓷」文化脈絡之適當保存者。

2023-11-09

劉蔡腰女士畢生致力於藺草編織,擁有超過80年的編織經驗,並且技藝純熟,能夠靈活編織各種圖案和文字,展現出極高的創意和技術水平。她不僅熟悉傳統的藺草編織技藝,還具有豐富的相關知識,並能夠傳承保存這一技術的形式。劉蔡腰女士的作品不僅受到文化觀光局的邀請辦展,還出版了作品專輯,為苑裡藺草編織的知識和文化表現形式提供了正確的體現。她的健康狀況良好,保持著傳統工藝藺草編織的傳習能力和高度意願。作為苑裡地區在地的資深藺草編織典範,她從7歲開始就在苑裡編織藺草作品,並持續不斷地傳承藺草編織技藝,為當地的文化傳統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3-11-08

陳三火是一位從事剪黏工作已有五十多年經驗的藝術家。他對傳統剪黏工藝非常熟悉,了解傳統剪黏的知識、題材和技藝,並且能夠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創造新意。他的創作不受限於傳統寺廟剪黏藝術的框架,甚至顛覆傳統觀念,善於運用多元材料,但仍然保持著剪黏工藝的本質。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獨創性和藝術價值。
Scroll to Top